第136章 凉山 火之原乡星之门庭与彝魂不灭的高原烈章(1 / 2)

加入书签

翻过昭通的群岭,绕行金沙江北岸,穿越川滇交界的岩壁山道,我终于抵达凉山。

从地图上看,它像是一块嵌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巨大裂片,而当我真正站在这片土地上时,我意识到,这不是一块边角,而是一座精神高地。

凉山,是星与火交汇的地方。

这里既有西昌卫星射中心,将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次次送入宇宙;也有大凉山彝族千百年来用火光、歌声、祭礼守住的高原文明。

它既仰望星空,也脚踩土地;它懂科技,也不忘图腾。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四川南部那块最不规则却最沉稳的地方落下红笔,写下:

“第136站:凉山。

她是地火升腾之地,是彝歌响彻之原,

是中国最高处的黑色脊梁,也是人类最深处的精神图腾。”

一、西昌卫星城:宇宙与人间烟火的并行

我第一站去了西昌市。

这是凉山州府所在地,也是一座因太空而闻名的城市。

市区不大,街道平直,车不快,绿树成荫。

但一出市郊,就是国家重点保密区域——西昌卫星射中心。

我站在外围观景平台,隔着防护林远望那一座座射塔架。

几位航天爱好者正交头讨论着下一个窗口期,而我却在想:为什么这样一个国家级战略工程,建在这片彝族之地?

当地一位退休技术员告诉我:“因为这里高、稳、干净,最重要的,是它足够安静。”

我懂了。

这里的山静、水静、人也静——而正是这种“沉默中的托举”

,支撑起了中国星辰大海的野心。

我写下:

“凉山的火,烧在火把上,也藏在推进剂里;

她把星送出去,却从不炫耀是自己点的火。”

二、冕宁河谷:红与黑的沉淀,土地与信仰的较量

第二站我去了冕宁县。

这是凉山北部的一座静谧小城,也是红军长征中重要的转折之地。

此地有“冕宁会议旧址”

,也是当年毛泽东次提出统一红军思想路线的地方之一。

可除了红色遗迹,这里更深沉的记忆,藏在黑土地里——那是千年农耕、彝族迁徙、盐运古道交织的生命脉络。

我走进一个彝族老院子,院墙斑驳,火塘燃烧,一位老者正在教孙子用彝语朗诵古诗。

我听不懂,却听出了韵脚。

他望我一眼,咧嘴说:“我们不靠汉字传祖先,靠声音,靠火。”

我写下:

“冕宁是凉山的历史接口,是现代与祖先短暂交握的手心;

它不争火光,它埋火种。”

三、大凉山深处:盐源、布拖、昭觉——一条民族之脊的慢行日记

我用了三天,穿越凉山腹地。

从盐源县的梯田,到布拖县的深山,再到昭觉的高原坝子,我沿着一条不连续的山路前行,车轮压着石头颠簸,人却愈行愈静。

在一个彝族村落,我看见几个小孩围着火堆烤玉米,他们的皮肤被阳光烤成古铜色,眼神亮得如泉。

旁边的年轻母亲用山果汁给他们染指甲,说那是节日里的“祈愿色”

我问:“你们的孩子要上学吗?”

她点头:“要。

但他们回家,也要记得火塘在哪。”

我记住这句话。

我写下:

“凉山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黑板,

更是祖母在火边讲的第一则梦,

是石头上刻下的第一笔图腾。”

四、火把节夜:烈焰如潮,灵魂对天地的放声告白

我的最后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