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归唐(5 / 7)
义军的士兵们骑着马,百姓们围着他们欢呼,纸鸢上的红衣将军,终于有了鲜活的模样。
风从河西吹向长安,带着沙棘花的香气,带着《凉州曲》的旋律,带着“此身归唐”的誓言。江寒知道,只要大唐的旗帜还在,只要归义军的精神还在,大唐的中兴,定能延续,河西的繁华,定能重现。而他,会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荣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法门寺的香火,比往年盛了十倍。
江寒跟着张议潮的队伍抵达长安时,离佛骨迎奉大典还有三日。朱雀大街上,早已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百姓,他们穿着新衣,手里捧着香烛,脸上带着期盼的笑容。有小贩叫卖着“佛骨符”,有艺人在街头表演着河西的歌舞,整个长安,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里。
“江兄,你看那座新修的牌楼!”张议潮指着前方,脸上露出了笑容。
江寒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朱雀大街的尽头,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刻着“河西安澜”四个大字,字的下方,画着归义军将士收复河西的场景:有张议潮立马沙州城头的英姿,有士兵们在沙海里挖渠的身影,还有百姓们哭着迎接唐军的画面。
“这是陛下特意下令修的。”一旁的宦官笑着解释,“陛下说,要让所有来长安的人都知道,河西已经回来了,归义军是大唐的英雄。”
江寒的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三年前在长安,提起河西,人们要么摇头叹息,要么讳莫如深;而如今,河西成了长安城里最热闹的话题,归义军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李忱皇帝的支持,离不开张议潮和归义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河西百姓的坚守。
迎奉大典当日,江寒跟着张议潮,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李忱皇帝穿着衮龙袍,戴着通天冠,从紫宸殿出发,沿着朱雀大街,向着法门寺走去。百姓们跪在街道两旁,高呼“万岁”,声音震耳欲聋。江寒望着李忱的背影,忽然想起去年在宫门外见到的场景——那时的李忱,还只是一个刚登基的皇帝,面对朝堂上的质疑,他却坚定地说“河西是大唐的土地,必须收复”。如今,他做到了,做到了历代先帝都没做到的事。
法门寺前的广场上,早已搭建好了高大的佛帐。佛帐里,供奉着从法门寺地宫迎出的佛骨舍利,舍利被装在一个金棺银椁里,周围摆满了奇珍异宝。李忱走到佛帐前,焚香跪拜,然后转过身,对着众人说道:“朕今日迎奉佛骨,不仅是为了祈福苍生,更是为了告慰历代先帝——河西已复,安西已归,大唐的版图,终于完整了!”
“陛下万岁!大唐万岁!”广场上的百姓齐声呐喊,声音传遍了整个法门寺。
李忱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看向张议潮,说道:“张议潮,你率归义军收复河西,功在社稷,朕赏你黄金千两,绸缎万匹,赐你‘检校司空’之职,继续镇守河西!”
张议潮双膝跪地,声音哽咽:“臣张议潮,谢陛下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守护好河西故地,不负陛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