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郑大器(3 / 4)
提议,两个人一起创业,做买卖。
因为郑直对赚女人钱信心不足,所以杨儒有了一个新的主意,买卖驾贴,用杨儒的话说就是‘倒卖批文’。
郑直之前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可眼下的局面逼着他不得不无所不用其极。
下个月就要过年,边璋再有几天就要在刑部历事结束,郑直可没有脸强拉着人家留下来一直守到明年二月乃至三月。
因此他打算临别之际,送些仪程给对方表示感谢。
可经过梅园的事以后,郑宽和郑虤明显对他产生了疏离,今日这场风波,让郑直决定,以后还是和郑宽、郑虤保持距离为好。
因此就打消了向郑宽借钱的打算,钱,只能他来赚。
“拉拢关系,地方不能太差,桑落酒要三钱银子一坛的,一桌有水准的席面再喊上两个小优儿,零零总总至少要五两银子。”
杨儒对别的不清楚,可对吃喝嫖赌在行的很,立刻如数家珍的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
“五两。”
郑直不带感情的重复一遍。
“这事也不是一次能成的,少说也要五六次。
不过一旦打开了局面,也不是一两笔的买卖,而是长年累月的固定收益。”
杨儒说着开始再次给郑直分析未来前景。
“你打算去哪找那些需要勘合的人?”
杨儒说的,郑直听得并不费劲,毕竟他在隆兴观也负责账目度支。
待杨儒天花乱坠的说完之后,郑直立刻追问他想到的关键。
倘若他真的打通了关节,却没有找到需要的人,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遍地都是。”
杨儒哑然失笑,指向东墙“我们的市场很广阔,我们的客户只会多到让大哥你头疼。”
他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因为他想要倒卖的是户部的完粮勘合。
国朝田赋征收,以米麦实物为主。
在征收过程中,官吏往往贪污中饱,有时路途耗费过正税。
洪武四年九月,高皇帝下诏建立“粮长制度”
,令户部计算州县田赋,以纳粮一万石为一区,选粮长负责该区田赋的督收和缴纳。
粮长征收田赋,分为“存留粮”
和“起运粮”
,存留粮由本地州县开支,起运粮运往外地,其中运往京师的称为京运,运往外地卫所的称为“对拨”
,“京运”
部分由粮长亲自押运。
可朝廷官员精力有限,甚至官衙逼仄,户部尤甚。
因为地方太小,户部主事得职之后,根本不到部临事,部内公务全都由属吏操办。
胥吏之害,令人指,往往故意迁延,这就造成了京运完粮后的粮长无法及时拿到户部勘合。
如今不比国初,粮长已经由永充制变为了轮充制乃至朋充制。
这些人财力有限,入京之后往往需要借贷孝敬户部胥吏,等数月才能拿到勘合回乡。
杨儒就是看中了这中间地带有利益,才向郑直提出的建议。
原本杨儒面对好大一条财路,只能徒呼奈何。
毕竟他的身份不过一个外地的秀才,户部的胥吏地位再低贱,也不是他能搭上线的。
况且大明立国百余年,这么浅显的关窍早就被人掌握,他要想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可郑直的出现让他感觉这条路能够走得通。
“花几千钱就可以拿到之前要花数万乃至更多的钱就可以拿到勘合,还能够早日还乡,没有人会拒绝这种诱惑的。”
杨儒坚定的说“这还是别的地方,至于江南五府,没个几万钱就不要想了。”
“为啥?”
郑直对于杨狂生讲的每一句都听得很仔细。
“有钱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