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仙踪(下卷)(3 / 5)

加入书签

斑,病情进展极快,死亡率极高。

当地知州张大人正愁无计可施,听闻青玄、念祖医术高明,亲自派人将二人请至府衙。张大人面色焦急道:“二位先生,此瘴疫来势凶猛,城中医者用青蒿、常山等治疟之药,皆无效果,百姓伤亡惨重,还请先生速速想办法!”

青玄与念祖即刻前往疫区诊治。只见城中街道冷清,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偶尔有担架抬着患者前往临时医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秽之气。二人来到医棚,见一名患者正高热抽搐,皮肤紫斑密布,气息微弱。青玄诊其脉象,洪数而疾,观其舌质紫暗,苔焦黑,叹道:“此非寻常瘴疫,乃是‘热毒瘴’,瘴气与热毒交织,内陷营血,扰动心神,若不及时救治,患者不出三日便会殒命。”

念祖道:“先生,此前我们在江南治湿温,用金灯花清热化湿,此次热毒炽盛,可否以金灯花为君,加重清热之力?”青玄点头道:“正是。此证以热毒为主,需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要。”遂开方剂:金灯仙株花瓣三钱(寻常金灯花药效不足,需用太行带回的仙株花瓣)为君,清热解毒;臣以黄连二钱、黄芩二钱、栀子三钱,苦寒清热,泻火解毒;佐以生地五钱、玄参四钱、丹皮三钱,凉血散瘀;再加安宫牛黄丸一粒,开窍醒神;使以甘草一钱调和诸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鼻饲(神昏患者无法口服)。

谁知服药一日后,患者高热虽稍退,但出现腹泻不止,四肢厥冷之象。张大人见状,忧心忡忡道:“先生,此药是否过于寒凉?患者本就虚弱,再经寒凉之药,怕是难以承受。”

青玄急忙前往查看,诊脉发现患者脉象由洪数转为细数,舌苔由焦黑转为灰腻。他沉思片刻,道:“是我疏忽了!岭南之地,瘴气本就夹杂湿邪,患者虽热毒炽盛,但体内仍有湿邪残留。我方中纯用寒凉之药,虽清了热毒,却伤了脾阳,导致湿邪下注,出现腹泻厥冷。需调整方剂,兼顾清热与温阳化湿。”

遂改方:金灯仙株花瓣三钱依旧为君;减黄连、黄芩用量各为一钱,保留栀子三钱清热;加附子一钱(制)温阳散寒,白术三钱健脾燥湿,茯苓三钱利水渗湿;安宫牛黄丸改为至宝丹,开窍醒神之余,药性稍缓;仍用生地、玄参、丹皮凉血,甘草调和。

改方后,患者服药半日,腹泻停止,四肢渐温,高热未再反复。青玄叮嘱道:“此证变化迅速,需每日诊察,根据病情调整药方。热毒稍减后,便需减少寒凉之药,增加健脾益气之品,以防正气耗伤。”

接下来数日,青玄与念祖每日穿梭于疫区,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或调整药量,或加减药材。念祖在旁仔细记录,感叹道:“先生,原来医道如此灵活,并非一成不变的药方就能包治百病。”青玄道:“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便在于‘因人、因时、因地’调整。此次瘴疫突变,便是‘因地’之故,岭南多湿,即便是热毒证,也需兼顾湿邪。这些经验,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得来,若只守着书本药方,不知变通,便会误人性命。”

经过半月的努力,瘴疫终于得到控制,患者陆续痊愈。张大人亲自为二人设宴庆功,席间,青玄将此次治疗热毒瘴的病案详细记录下来,补充到《金灯药录》中,叹道:“此次岭南之行,让我明白,《金灯药录》不仅要记录金灯花的固定配伍,更要记录其在不同病症、不同地域中的灵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传承医道的精髓。”

第四回医录终成承薪火仙踪留韵启后人

青玄与李念祖在岭南平定瘴疫后,又云游半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收集了数十则金灯花的民间药用案例,结合《金灯药录》残卷、《江南农桑医话》、《闺阁医案》等文献,终于补全了《金灯药录》全卷。医录详细记载了金灯花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应用,以及在疫症、湿温、妇科、瘴疠等不同病症中的病案,更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