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 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5 / 9)
凸显“德才兼备”
的特质——他们不仅有军事、谋略、政务等专业能力,更有“仁、义、公、廉”
的高尚品德,这种“德才兼备”
,让他们在兴周治周的过程中既“能干事”
,又“干好事”
,避免了“有才无德”
导致的治理隐患。
1周公旦:“德才双馨”
的治理典范
周公旦是周初贤臣中“德才兼备”
的典型。
从“才”
的层面来看,他擅长谋略与政务:武王伐纣前,他协助制定“韬光养晦、联合诸侯”
的战略,主张“以德服人”
而非“以力服人”
,为武王争取了更多诸侯的支持;武王伐纣后,他又主持制定礼乐制度,“制礼作乐”
规范社会秩序,其中“宗法制”
“分封制”
“井田制”
等制度,为周朝数百年的稳定奠定基础。
从“德”
的层面来看,他以“仁孝”
“忠诚”
着称: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行政当国”
,却始终没有篡权之心,反而尽心尽力辅佐成王,“一沐三捉,一饭三吐哺”
,生怕错过贤才,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的佳话;当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叛乱时,周公旦亲自领兵平叛,事后又善待商朝遗民,推行“以德化人”
,避免了大规模的杀戮,体现了“仁政”
的理念。
周公旦的“德才兼备”
,不仅让他成为周初治理的核心,更成为后世贤臣的典范。
2太公望:“才高德正”
的军事统帅
太公望(姜子牙)是周初贤臣中“才高德正”
的军事代表。
从“才”
的层面来看,他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在牧野之战前,他分析商军虚实,提出“乘虚而入”
的战略,指挥周军“武王至商郊,誓曰:‘勿杀奔走,勿坏室屋,勿填井,勿伐树木,勿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既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又减少了百姓的伤亡;战后,他又协助武王制定“分封诸侯”
的策略,将功臣与宗室分封到各地,巩固周朝统治。
从“德”
的层面来看,他以“公正”
“爱民”
着称:早年在商朝为官时,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而辞官归隐;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时,始终主张“以民为本”
,反对暴政,在治理齐国(太公望被封于齐)时,他“简其礼,从其俗”
,尊重当地百姓的习俗,简化礼仪,让百姓安居乐业,很快便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太公望的“才高德正”
,证明军事贤臣不仅需要“能打仗”
,更需要“爱百姓”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至德的核心内涵
孔子为何盛赞周“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因为这种“实力远却不恃强凌弱”
的选择,体现了周朝对“德”
的极致坚守,打破了“弱肉强食”
的权力逻辑,成为后世“德治”
的典范。
1克制权力欲望:不恃强而篡逆
当时,周朝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军事、经济实力远商朝,完全有能力推翻商朝取而代之。
但周文王、周武王并未选择武力篡逆,而是依然“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