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至公之境 孔子赞舜禹的执政智慧(1 / 8)

加入书签

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中的这句赞叹,是孔子对舜、禹两位上古圣王执政境界的至高评价。

“巍巍乎”

,形容舜、禹的品德与功业崇高伟大,令人敬仰;“有天下而不与焉”

,则点明了他们执政的核心特质——虽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却不将权力视为私产,不贪图权位带来的私利,始终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根本。

在孔子心中,舜、禹的执政境界是“公天下”

的典范,是后世统治者与为政者的理想标杆。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权力私有的现象盛行,孔子对舜、禹的赞叹,不仅是对上古圣王的缅怀,更是对当时混乱政治秩序的批判与对“仁政”

“公心”

的呼唤。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公共治理领域,还是组织管理、个人修养层面,“有天下而不与”

所蕴含的“公心”

“责任”

“利他”

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溯源: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与“公天下”

传统

要理解孔子“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的赞叹,需先回到尧舜禹所处的上古时代,厘清“禅让制”

的内涵与“公天下”

的传统——正是这种以“公”

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与执政理念,孕育了舜、禹“有天下而不与”

的崇高境界。

(一)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权力传承的“至公”

典范

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公天下”

的重要体现。

与后世“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的世袭制不同,“禅让制”

的核心是“选贤与能”

——统治者在晚年时,不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通过考察,将权力禅让给品德高尚、能力出众、深得民心的贤才,确保天下能在贤明者的治理下,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据《尚书》《史记》等典籍记载,尧在晚年时,因儿子丹朱“顽凶”

,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便开始寻访天下贤才。

他听说舜“性至孝”

,面对父亲瞽叟的愚顽、后母的嚣恶、弟弟象的傲慢,始终坚守孝道,以德报怨,且在民间治理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深受百姓爱戴。

尧于是对舜进行了长期考察: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他的家庭德行;让九个儿子与舜相处,观察他的待人接物;派舜负责推行教化、管理百官、主持祭祀、治理水患等事务,检验他的执政能力。

经过二十八年的考察,尧确认舜具备治理天下的品德与能力,最终将天下禅让给舜。

舜执政后,同样以“公心”

治理天下,他任用皋陶、后稷、契、禹等贤才,分别负责司法、农业、教化、治水等事务,使天下呈现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的繁荣景象。

在晚年时,舜因儿子商均“亦不肖”

,便效仿尧的做法,考察并禅让天下给治水有功、深得民心的禹。

禹因父亲鲧治水失败被处死,怀着“救民于水患”

的责任感,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了泛滥的洪水,让百姓得以安居。

舜通过长期考察,确认禹的品德与能力,将天下禅让给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