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戒伪存真 孔子眼中的真诚品格(5 / 10)

加入书签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又如,乡村教师支月英,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任教四十余年。

她外表质朴,生活简朴,却内心笃实,始终坚守在偏远山区,为孩子们传授知识。

她克服了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用勤恳的态度与无私的奉献,帮助无数山区孩子走出大山。

支月英的“侗”

,是不图回报的质朴;她的“愿”

,是教书育人的笃实,这种品性让她成为“感动中国”

的榜样。

(二)“侗而不愿”

的虚伪:质朴外衣下的懒惰与敷衍

“侗而不愿”

的人,将“质朴”

作为掩饰懒惰与敷衍的外衣——他们看似憨厚老实,不善言辞,实则内心缺乏笃实的态度,不愿付出努力,做事敷衍了事,遇到困难便以“我本来就很笨”

“我没那么多想法”

为借口逃避责任。

1历史中的“侗而不愿”

案例

晚清时期的一些官员,便带有“侗而不愿”

的特质。

当时清朝面临内忧外患,需要官员积极作为、改革创新,而部分官员却以“质朴”

为掩饰,实则懒惰敷衍。

他们表面“憨厚老实”

,对上级唯唯诺诺,却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墨守成规,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国内的农民起义,只会“拖、躲、推”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如晚清大臣刚毅,出身满洲贵族,外表看似质朴,却思想僵化,反对维新变法,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又仓皇出逃,其“质朴”

不过是掩饰无能与懒惰的借口,最终成为导致清朝灭亡的推手之一。

民国时期的一些文人,也存在“侗而不愿”

的问题。

他们表面“质朴清高”

,标榜“不问世事”

,却不愿深入研究学问,也不愿关注社会现实,作品空洞无物,态度敷衍了事。

部分人甚至靠贩卖“怀旧”

“感伤”

的情绪获取利益,其“质朴清高”

不过是掩饰浅薄与懒惰的伪装,失去了文人应有的笃实与担当。

2当代社会的“侗而不愿”

现象

在当代社会,“侗而不愿”

的现象在职场、学习中尤为常见。

一些职场新人,表面“憨厚老实”

,对同事、领导表现得顺从听话,却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做事敷衍了事:领导安排任务时,他们只会“好的、知道了”

,却不主动思考如何做好;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他们便以“我是新人,不懂”

为借口,不愿学习、不愿改进;面对挑战时,他们更是选择逃避,认为“我本来就不擅长这个”

这种“侗而不愿”

的品性,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展,还会给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在学习中,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侗而不愿”

的特质。

他们表面“质朴单纯”

,看似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却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做事敷衍:上课只记笔记不思考,作业照搬照抄不理解,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成绩不理想便以“我脑子笨”

“我没天赋”

为借口,不愿反思自己的懒惰与敷衍。

这种品性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养成逃避努力的习惯,对个人成长极为不利。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侗而不愿”

的现象也时有生。

一些家庭成员,表面“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