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戒伪存真 孔子眼中的真诚品格(4 / 10)

加入书签

>三、解析“侗而不愿”

:质朴表象下的敷衍之心

“侗而不愿”

,是孔子批判的第二种虚伪品性。

“侗”

本指质朴单纯、憨厚老实,是一种看似无害甚至可爱的品性,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侗,大貌。

从人,同声”

,原指人外表憨厚、性情单纯。

但“侗”

的可贵之处在于“愿”

——内心笃实、勤恳肯干,若缺少“愿”

的支撑,“侗”

便沦为掩饰懒惰、逃避努力的借口,成为“看似质朴,实则敷衍”

的虚伪品性。

(一)“侗”

的本真:质朴与笃实的结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儒家看来,“侗”

的本真是“质朴”

与“笃实”

的结合——外在表现为不浮夸、不矫饰,内在则坚守勤恳肯干、踏实认真的态度。

这种品性虽不张扬,却能在日积月累中成就事业,成为个人立身的重要支撑。

1历史中的“侗而愿”

典范

春秋时期的孔子弟子冉雍,便是“侗而愿”

的典型。

冉雍出身贫寒,且“有恶疾”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外表看似憨厚质朴,不善言辞,却内心笃实、勤恳好学。

孔子评价他“雍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冉雍在学习中从不投机取巧,始终踏实钻研,在实践中勤恳做事,即便面对困难也不轻易放弃。

他后来在鲁国为官,以质朴的品性与笃实的态度推行仁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冉雍的“侗”

,不是愚笨的掩饰,而是质朴品性的自然流露;他的“愿”

,则是笃实态度的体现,二者结合,让他成为孔子眼中的优秀弟子。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安石,早年也带有“侗而愿”

的品性。

他出身普通家庭,外表质朴,不注重穿着打扮,甚至被人嘲笑“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宋史?王安石传》),却内心笃实,勤奋读书,立志“矫世变俗”

他年轻时在地方为官,勤恳做事,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为后来推行“王安石变法”

积累了实践经验。

王安石的“侗”

,是不慕虚荣的质朴;他的“愿”

,是为国为民的笃实,这种品性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坚守理想,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改革家。

2“侗而愿”

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侗而愿”

的品性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环境中,许多人追求“成”

“捷径”

,变得浮躁浮夸,而“侗而愿”

的人虽不张扬,却能凭借质朴的品性与笃实的态度,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最终取得成就。

例如,“大国工匠”

徐立平,从事航天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工作,这项工作危险系数极高,被称为“在炸药堆里绣花”

徐立平外表质朴,不善言辞,却内心笃实,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技术,每天重复着精细的操作,误差不过02毫米。

他从未追求名利,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勤恳与认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立平的“侗”

,是不慕名利的质朴;他的“愿”

,是精益求精的笃实,这种品性正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