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守道与处世 孔子的人生智慧启示(1 / 13)

加入书签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中的这段论述,是孔子对弟子乃至后世之人立身、治学、处世的完整指引。

从内心修养的“笃信好学”

,到坚守理想的“守死善道”

,再到因时因地制宜的“入邦”

“居邦”

选择,最后到对贫富贵贱的价值判断,孔子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儒家士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坚守本心、践行道义的人生蓝图。

两千多年来,这段箴言如同灯塔,指引着无数仁人志士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方向,在坚守与变通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当代社会,面对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复杂的生存环境,重新审视孔子的这段智慧,对我们确立人生目标、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正确处世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乱世中的“道”

之坚守

要理解孔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等论述的深刻内涵,先需要回到他所处的春秋时期。

那是一个“礼崩乐坏”

的乱世——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火纷飞,原有的宗法制度与道德规范逐渐瓦解,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道”

的缺失与“善道”

的坚守,成为孔子及其弟子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春秋时期的“道”

:社会秩序与道德准则的崩塌

春秋时期的“道”

,既指维系社会运行的政治秩序(如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君臣关系),也指个体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如仁、义、礼、智、信)。

西周时期,在周礼的规范下,“道”

得以很好地践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安其位,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社会呈现出稳定和谐的局面。

但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为争夺土地与人口相互攻伐,“春秋五霸”

先后崛起,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争夺霸权;卿大夫势力逐渐壮大,甚至凌驾于诸侯之上,出现了“陪臣执国命”

的现象(如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分公室”

);社会底层的民众则在战乱与苛政中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与此同时,原有的道德准则也被抛诸脑后,诸侯弑君、兄弟相残、臣子谋逆等违背道义的事情屡见不鲜,《左传》中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

“晋骊姬之乱”

等事件,便是当时道德沦丧的典型写照。

在这样的乱世中,“道”

的崩塌让孔子深感痛心。

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与道德准则,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的主张,希望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对周礼的践行,让社会回归“有道”

的状态。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等论述,正是孔子在这一背景下,对弟子如何在乱世中坚守“道”

、践行“道”

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孔子的“善道”

:以“仁”

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孔子所说的“善道”

,并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