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 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1 / 11)

加入书签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中的这句感叹,是孔子对春秋时期求学风气的深刻观察,更是对为学初心的深情呼唤。

“三年”

,在古代学制中是一段完整的学习周期,代表着系统的知识积累与素养沉淀;“谷”

,原指谷物,后引申为俸禄、官禄,在春秋时期,求学往往与求仕紧密相连,“至于谷”

便成为许多人求学的直接目标——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谋求官职、获取俸禄,改善生活境遇。

孔子却指出,连续三年学习,始终不将目标放在谋求俸禄上,这样的人是“不易得也”

,即极为罕见。

这句看似简单的评价,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叩问着每一个求学之人:我们为何而学?是为了眼前的功利回报,还是为了内心的成长与精神的丰盈?在当代社会,教育日益与职业展、社会地位挂钩,功利化求学倾向愈明显,重新审视孔子这句箴言,对回归教育本质、坚守求学初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学”

与“谷”

要理解“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先需要回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厘清当时“学”

的内涵、“谷”

的价值以及“学”

与“谷”

之间的关系——只有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语境,才能真正读懂孔子感叹背后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深意。

(一)春秋时期的“学”

:从“学在官府”

到“私学兴起”

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时期,教育被贵族阶层垄断,实行“学在官府”

的制度——只有王室子弟、诸侯卿大夫的后代才有资格进入官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这些知识与技能,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参与政治、治理国家的必备素养。

此时的“学”

,本质上是为贵族子弟未来执掌政权、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服务的,与“仕”

(做官)直接绑定,“学”

的最终目的便是“仕”

,进而获得相应的俸禄与地位。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制度与社会秩序逐渐瓦解,“学在官府”

的格局也随之被打破。

大量掌握文化知识的贵族子弟因战乱、政治变动等原因流落民间,他们开始在民间兴办私学,将知识传授给平民子弟,孔子便是私学兴起的杰出代表。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的理念,打破了教育的等级壁垒,主张无论出身贵贱、家境贫富,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阶层,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甚至商人之子,如子贡是商人出身,子路曾是一介武夫,颜回则家境贫寒。

春秋时期的“学”

,内容也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六艺”

,更融入了孔子的“仁”

“礼”

思想、道德规范与治国理念。

孔子教导弟子“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不仅要求弟子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与政治理想。

此时的“学”

,虽然仍与“仕”

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也鼓励弟子“学而优则仕”

,希望他们通过做官将“仁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