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 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6 / 9)
定政策,很容易导致政策脱离实际,无法解决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甚至引民众的不满与抵触。
而“使民知之”
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政府了解民众需求、收集民众意见的过程。
通过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政府向民众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初步方案,让民众充分了解政策的相关信息;同时,民众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向政府反馈自己的意见与诉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这种双向互动,能够让政府更准确地把握民众的需求,使制定出的政策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更好地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育政策制定中,政府在推进“双减”
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前,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征求意见,了解到家长对孩子学业压力过大、校外培训费用过高的担忧,以及教师对教学任务过重、职业展受限的困惑。
基于这些调研结果,政府制定了“双减”
政策的具体措施,如明确作业量控制标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提高教师待遇与专业展支持等。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也持续向民众公开政策执行情况,收集民众的反馈意见,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
这种“使民知之”
与“听民之言”
相结合的方式,让“双减”
政策更加符合民众的需求,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有效缓解了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
2“使民知之”
增强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与遵守意愿
政策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更需要民众的自觉遵守与积极配合。
而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与遵守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如果民众不了解政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很容易对政策产生误解,甚至采取抵触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使民知之”
能够让民众充分了解政策的制定依据、目标导向与预期效益,理解政策背后的公共利益与长远价值,从而增强对政策的认同度。
当民众认识到政策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够为自己带来实际好处时,便会主动遵守政策,积极配合政策的执行,形成政策执行的强大合力。
例如,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中,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政策时,通过社区宣传、电视广告、网络科普等多种方式,向民众详细解释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如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展)、具体分类标准(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区分方法)与投放要求。
同时,政府还通过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通过这些“使民知之”
的措施,民众逐渐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显着提高,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由之”
与“知之”
的互补:构建现代治理的良性循环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由之”
与“知之”
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形成互补,构建起“知之—参与—由之—再知之”
的良性循环,推动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方面,“知之”
是“由之”
的前提与基础。
通过“使民知之”
,民众了解政策的相关信息,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能够增强对政策的认同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