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从孔子自谦悟圣仁与践行之境(4 / 12)
从未因此而退缩,他始终秉持着“为之不厌”
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对古代典籍的整理与修订,为中华文脉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成为了他追求圣仁之道的重要支撑。
(二)“为之不厌”
体现在对周礼的坚守与践行中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将周礼视为实现社会秩序稳定、人们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他追求圣仁之道的重要实践方向。
在对周礼的坚守与践行过程中,他同样展现出了“为之不厌”
的执着精神。
周礼是西周时期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与社会规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秩序与“亲亲、尊尊”
的道德原则。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先王智慧的结晶,是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礼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礼崩乐坏”
的局面日益严重——诸侯僭用天子之礼,大夫僭用诸侯之礼,人们的言行举止不再遵循礼仪规范,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面对这种局面,孔子痛心疾,他决心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严格践行周礼,同时也积极向他人宣扬周礼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唤醒人们对周礼的重视,推动社会恢复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对周礼的践行达到了极致,《论语?乡党》中详细记载了他在不同场合下的言行举止:“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进入朝堂大门时,他弯腰鞠躬,显得十分恭敬,仿佛大门容不下自己;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门坎;经过君主的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说话声音低微;提着衣襟走上朝堂时,弯腰鞠躬,屏住呼吸,仿佛不敢呼吸;退出朝堂时,走下一级台阶,神色才变得轻松愉快;走完所有台阶后,快步前进,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时,又显得恭敬不安。
孔子不仅自己严格践行周礼,还要求弟子们也要遵守周礼。
他教导弟子“不学《礼》,无以立”
,认为不学习礼仪规范,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当弟子宰我提出“三年之丧”
过长,认为“期可已矣”
时,孔子严厉批评他“不仁”
,认为守丧三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守。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也始终不忘向各国诸侯宣扬周礼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够恢复周礼,实现“为政以德”
的治理方式。
然而,孔子对周礼的坚守与践行,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当时的诸侯国君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对恢复周礼毫无兴趣;甚至有些士大夫也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对他进行嘲笑与排挤。
但孔子从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始终秉持着“为之不厌”
的精神,即使在周游列国时遭遇“在陈绝粮”
“匡人围之”
等艰难困境,也依然坚定地坚守周礼,积极宣扬自己的主张。
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坚守,正是他追求圣仁之道的生动体现。
(三)“为之不厌”
体现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