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从孔子自谦悟圣仁与践行之境(1 / 12)

加入书签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中,孔子与弟子公西华的这段对话,如同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照亮了圣人对“圣”

与“仁”

的敬畏,也彰显了其“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的躬身践行精神。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短短七字,是孔子对至高道德境界的谦逊避让,绝非故作姿态的谦辞,而是源于他对“圣”

“仁”

内涵的深刻认知与对自身修养的清醒审视。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则是他对自己一生行为的精准概括——在追求圣仁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从不厌倦,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倾尽心力、不知疲倦。

而公西华“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的感叹,不仅是对老师品格与精神的由衷敬佩,更道出了“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背后所蕴含的坚持与付出,实为常人难以企及。

这段对话虽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中汲取修身治学、处世行事的智慧。

一、春秋语境下“圣”

与“仁”

的内涵与崇高

要理解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的自谦,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圣”

与“仁”

在当时的具体内涵与崇高地位。

在春秋时期,“圣”

与“仁”

并非普通的道德词汇,而是代表着当时社会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与人格典范,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目标。

(一)“圣”

:通达天道、造福万民的至高境界

在春秋时期,“圣”

的内涵主要指向对天道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天下大事的卓越治理能力,以及为百姓谋福祉的伟大功绩。

“圣”

者往往被认为是通达天命、品德高尚且能以自身智慧与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人。

在当时的观念中,“圣”

多用来形容上古时期的圣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

这些圣王凭借其凡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治理能力,平定天下战乱、治理洪水灾害、制定礼仪制度、教化百姓万民,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安宁与福祉,因此被后世尊为“圣人”

例如,尧帝在位时,“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他广纳贤才,让舜协助自己治理天下,最终将天下禅让给舜,开创了“禅让制”

的先河;舜帝则以孝闻名,面对继母与弟弟的多次陷害,依然保持着孝顺与友善,即位后更是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使天下大治;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水患,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这些圣王的事迹,成为了“圣”

的具体象征,也让“圣”

的境界变得无比崇高,非普通人所能达到。

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陷入混乱,人们对“圣人”

的渴望愈强烈,期盼能有像上古圣王一样的人出现,重新恢复社会秩序、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但在当时,无论是诸侯国君还是士大夫,都无人能达到“圣”

的境界——诸侯国君多忙于争夺土地与权力,忽视百姓福祉;士大夫虽有部分人致力于宣扬道德与礼仪,却缺乏改变整个社会格局的能力与机遇。

因此,“圣”

在春秋时期,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孔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