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2 / 20)
。
从求知者的个人成长来看,“不知而作”
会导致求知者陷入浮躁、浅薄的误区,阻碍其学术素养与认知能力的提升。
一个习惯于“不知而作”
的人,往往缺乏耐心与毅力去深入学习、细致观察,满足于表面的新奇与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知识的本质与内涵。
长此以往,他们的知识体系会变得碎片化、片面化,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框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也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反,那些秉持严谨态度、拒绝“不知而作”
的人,会在求知过程中不断积累、深入思考,逐步构建起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起敏锐的洞察力与理性的思维能力,最终成为真正的学者或实践者。
在当代社会,“不知而作”
的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信息传播便捷化、功利化的背景下愈凸显。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一些自媒体作者为了追求流量,不顾事实真相,随意编造新闻、传播谣言,或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妄加评论,误导公众认知;在学术领域,一些研究者为了尽快表论文、获得职称,不惜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是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拼凑成果,导致学术垃圾泛滥;在文化创作领域,一些创作者不深入生活、不积累素材,仅凭套路化的情节与华丽的辞藻进行创作,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与思想内涵。
这些“不知而作”
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学术的严肃性与创作的艺术性,更对社会风气与公众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
孔子“我无是也”
的坚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领域,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事实的尊重,拒绝浮躁与虚妄,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求知与创作。
二、“多闻”
:广纳众长的知识积累之道
在否定“不知而作”
之后,孔子提出了第一条求知路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
这里的“多闻”
,并非简单的“多听”
,而是指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主动获取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知识与见解,是知识积累的重要基础。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
,始终将“多闻”
作为求知的重要方法,他的言行也为“多闻”
的价值做出了生动诠释。
(一)“多闻”
是拓宽知识边界的必经之路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任何个人的认知都存在局限,只有通过“多闻”
,广泛接触不同的知识与观点,才能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拓展。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四处寻访名师、学习知识。
他曾向老子请教礼学,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从不同学者的教诲中汲取智慧;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典籍,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进行深入研究,从中获取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正是通过这种“多闻”
的方式,孔子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构建起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学术展史上,“多闻”
是学者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
例如,汉代的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不仅广泛阅读宫廷藏书,还游历天下,走访历史遗迹,向民间长者请教历史典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他的“多闻”
不仅包括对文献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对民间智慧的吸纳,正是这些丰富的知识积累,让《史记》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