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1 / 20)

加入书签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留下了“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的箴言。

这短短数语,既是孔子对自身治学态度的坦诚自述,更是对后世求知者的深刻告诫。

它像一把精准的标尺,一端批判了“不知而作”

的浮躁学风,另一端则为求知之路指明了“多闻多见”

的切实路径。

在信息爆炸却知识碎片化、创新喧嚣却根基薄弱的当代,重新回望孔子的这一教诲,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古人治学的严谨与谦卑,更能为当下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找到扎根的土壤。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知而作”

的警示、“多闻”

的价值、“多见”

的意义、“择善而从”

的智慧,以及这一思想的古今传承与当代启示等维度,全面探寻其中蕴含的求知真理。

一、“不知而作”

:孔子对浮躁学风的深刻警示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开篇一句,孔子便明确表达了对“不知而作”

行为的否定,以及自身对此的坚守。

这里的“不知而作”

,指的是那些对事物本质、规律毫无认知,却凭空臆造、妄下论断,或是在缺乏扎实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创作、实践的行为。

孔子之所以对这种行为严加批判,既是对当时社会浮躁学风的回应,也蕴含着对知识本质与求知规律的深刻理解。

要理解“不知而作”

的危害,先需回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

彼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传统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一些士人为了迎合诸侯争霸的需求,或是为了博取个人声名,不再潜心钻研典籍、体察世事,反而热衷于空谈理论、编造学说,甚至篡改历史、曲解经典,以“不知而作”

的方式获取关注。

例如,一些纵横家为了游说诸侯,不顾各国实际情况与历史规律,随意构建“合纵”

“连横”

的策略,看似言辞华丽,实则缺乏现实根基,最终不仅未能帮助诸侯实现霸业,反而加剧了战乱;还有一些学者为了标新立异,对古代典籍断章取义,凭空阐所谓“新解”

,误导了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孔子目睹了这些乱象,深知“不知而作”

不仅会损害知识的真实性与严肃性,更会误导社会、贻害后人,因此明确表示“我无是也”

,以自身的坚守为学界树立了严谨治学的标杆。

从知识本质来看,“不知而作”

违背了知识产生与展的客观规律。

知识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实践与思考,是人类在长期探索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与规律认知。

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需要以扎实的观察、实践为基础,经过反复验证、不断修正,才能逐步完善。

而“不知而作”

则跳过了“知”

的环节,直接进入“作”

的阶段,其产物必然是空中楼阁,缺乏科学依据与现实支撑。

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若科学家不进行实验观察、不积累数据,仅凭主观想象便提出理论,这样的理论必然无法经受实践检验,最终会被科学展所淘汰;在人文领域,若学者不研读经典、不考察社会现实,仅凭个人臆断便着书立说,这样的着作必然缺乏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甚至会传播错误观念,影响读者的认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