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 夫子的求知路(3 / 12)
,天赋并非决定因素,善于借助学习的方法才能成就自我。
孔子的“非生而知之”
,实际上是向所有人宣告:知识的大门对每个人敞开,能否进入只取决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
二、好古:对传统智慧的敬畏与传承
“好古”
的“古”
在孔子语境中有着特定内涵,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与历史经验。
《说文解字》解释“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十口”
象征众人传承,强调“古”
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与传递。
对孔子而言,“古”
不是僵化的过去,而是蕴藏着治国理政、修身养性智慧的宝库,如同《尚书?泰誓》所说“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古代的箴言能够指导现实的行动。
孔子“好古”
并非盲目复古,而是因为他认为“三代之治”
蕴含着永恒的智慧。
《论语?八佾》中,他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周朝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制度,又加以改进,形成了繁荣的礼乐文化,因此他选择遵从周礼。
这种“从周”
不是复古守旧,而是对优秀传统的理性继承——就像农民选择优良的种子,不是因为它来自古代,而是因为它能适应现实的土壤。
他对周礼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主张“损益”
(《论语?为政》),保留合理部分,改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如他所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子罕》),古代用麻布做礼帽符合礼制,但现在用丝绸更节俭,他便赞同从众,这种“好古而不泥古”
的态度,使传统智慧能够与现实需求相融合。
“好古”
的具体表现,在于孔子对古籍的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
晚年回到鲁国后,他集中精力“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对古代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整理。
《诗经》原本有三千多篇,流传过程中出现诸多重复和低俗内容,他“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
(《史记?孔子世家》),精选出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使这些诗歌能够配合礼乐演奏。
《尚书》记载上古时期的重要史事,原本散乱无序,他“序其事,断自唐虞以下,讫于秦缪”
(《汉书?艺文志》),按时间顺序编排,使尧、舜、禹、汤、文、武的事迹形成完整脉络。
这种整理不是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述而不作”
(《论语?述而》)的再创造。
孔子在筛选和编排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春秋》这部史书,他“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字斟句酌,通过“微言大义”
传递褒贬态度。
例如,《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
,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实则蕴含深意:称“郑伯”
而非“郑公”
,讽刺郑庄公对弟弟失教;称“克”
而非“伐”
,暗示双方如同仇敌;称“段”
而非“弟”
,批评共叔段的僭越。
这种“春秋笔法”
,使历史记载不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价值的传递,体现了“好古”
与“致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