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 夫子的求知路(2 / 12)

加入书签

实践佐证。

年轻时,他“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在鲁国的太庙参加祭祀典礼时,对每一项礼仪都要详细询问:祭品如何摆放,乐舞如何编排,司仪如何致辞。

有人在背后嘲笑:“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鄹人是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这些人嘲讽孔子出身低微却装作知礼。

孔子听到后坦然回应:“是礼也。”

(《论语?八佾》)——我询问的正是礼的细节,这本身就是知礼的表现。

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与“生而知之”

的天赋神话形成鲜明对比。

中年时,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

《孔子家语?辩乐》记载,师襄子教他一曲子,他练了十天还在重复同一。

师襄子说:“可以益矣。”

(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我已经熟悉曲调,但还没掌握弹奏的技法)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又答:“丘未得其志也。”

(还没领悟曲子表达的情感)再过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仍答:“丘未得其为人也。”

(还没体会到作曲者的人格)直到有一天,他“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突然说:“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远大,能统御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起身行礼:“此曲名《文王操》也。”

这段学琴经历耗时数月,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完全依靠后天的勤勉而非天赋,生动展现了“学而知之”

的过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比“生而知之”

的神话,更能凸显“学而知之”

的价值。

《庄子?秋水》记载“夏虫不可语冰”

,强调认知的局限性——夏天的虫子从未见过冬天的冰雪,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理解。

但孔子认为,即使存在认知局限,通过持续学习也能不断突破。

他的学生子贡曾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孔子的知识不是来自某个固定的老师,而是广泛学习的结果:向老子问礼,向苌弘学乐,向郯子问官名,甚至从普通百姓的言行中汲取智慧。

这种“学无常师”

的态度,打破了“天赋决定论”

的迷信,证明知识如同河流,是由无数溪流汇聚而成,而非天生的涌泉。

“非生而知之”

的深层意义,在于确立“人人可学”

的平等观。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无论出身贵贱、天赋高低,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的弟子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是贫困的士子;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是成功的商人;子路“卞之野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粗鲁莽撞的武夫;子张“为人仪表甚伟”

(《孔子家语?弟子行》),却曾被孔子批评“师也过”

(《论语?先进》)。

这些背景各异的弟子,都能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正如《荀子?劝学》所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