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启悱之间 夫子的教法(2 / 8)

加入书签

不启,不悱不”

一脉相承,都强调等待学生主动思考的重要性。

就像农民等待作物成熟,教育者也需等待学生思维“愤悱”

的时刻——过早干预会催熟而失其味,过晚则会错失良机而致其腐,唯有适时方能收获思维的果实。

孔子对“愤悱”

状态的把握,精准如医者诊脉。

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时,孔子察觉他已有初步思考却未达深处(处于“悱”

的状态),便回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不直接否定,而是提出更高境界,引更深层的思考,让子贡从“无谄无骄”

的被动约束,跃升至“乐贫好礼”

的主动追求。

当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孔子见他反复吟诵诗句,手指在竹简上摩挲“素”

字(处于“愤”

的状态),便答“绘事后素”

(绘画需先有洁白的底子),子夏立刻领悟“礼后乎”

(礼需以仁为基础),实现了从“愤”

到“悟”

的突破。

这种“等待”

的智慧,比直接告知答案更有价值。

二、启:点石成金的艺术

“启”

是“开也”

(《说文解字》),从户,从口,像用口打开门扉,让学生窥见门后的景致;“”

是“射也”

(《说文解字》),从弓,从癹,像拉开弓弦射中靶心,让学生的表达精准到位。

孔子的“启”

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路径,如“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进入太庙祭祀,每件事都向人请教,这种“问”

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示范:知识需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

他教弟子“学《诗》”

,不满足于背诵,而是引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从诗歌中学会联想、观察、合群、讽喻,这种引导便是“启”

与“”

的结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启的关键在“适时”

当学生处于“愤”

的顶点,如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论语?为政》)——课后能自行钻研并有所挥,此时“启”

能让思维豁然开朗;当学生处于“悱”

的边缘,如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论语?先进》)——不敢称能却渴望学习,此时“”

能让表达水到渠成。

过早则思维未熟,如采摘未熟的果实,酸涩难咽;过晚则热情消退,如错过花期的园丁,徒劳无功。

如《周易?系辞》“变通者,趋时也”

,启的艺术在于“趋时”

——把握思维展的节奏,在最需要的时刻轻轻一推。

孔子启弟子的方法,灵活如流水适配容器。

对“好勇过我”

的子路,常用反问激其深思,如子路问“君子尚勇乎”

,孔子答“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用“义”

的标尺约束其勇;对“闻一以知十”

的颜回,多以肯定引其拓展,如颜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孔子便进一步引导“克己复礼”

的具体条目,让其在肯定中深入;对“讷于言而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