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孔门四忧 修行的警钟(3 / 8)
,莫过于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
。
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学者们“讲学不辍”
,孟子与淳于髡论辩“男女授受不亲”
,荀子与稷下先生探讨“性恶论”
,这种“讲中学,学中讲”
的氛围,使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
的摇篮,推动了学术的繁荣。
唐代的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通过“讲学论辩”
统一经学。
他召集“国子博士、太学博士”
等学者,“共参议得失”
,对《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的各家注释“详加考订,去其异端,存其正义”
(《旧唐书?孔颖达传》)。
在编撰过程中,孔颖达“每与诸儒论难,必据理以折之”
,这种“讲学式编撰”
使《五经正义》成为唐代科举的标准教材,实现了经学的系统传承。
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讲学授徒”
,制定《白鹿洞揭示》,明确“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将“讲学”
与“践行”
结合。
他“每休沐日,诸生环立,请益不倦,先生倾竭告之,略无倦色”
(《朱子语类》),甚至“病中讲学不辍”
,弟子记录其言论编成《朱子语类》,这种“讲学不息”
使理学思想传遍天下,“自熹没,其学为世所宗,谓之程朱学派”
(《宋史?朱熹传》)。
当代的“讲学”
形式虽变,精神仍在。
高校的“慕课”
(00c)让优质课程跨越地域(如北京大学《论语精读》在线课程惠及百万学习者);社区的“百姓讲堂”
将学问生活化(如北京西城区“宣南文化讲堂”
讲解胡同里的历史);网络的“知识分享”
平台(如知乎、得到)使“讲学”
突破时空。
这些实践证明,“讲学”
仍是知识传播、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讲学的快乐古今相通。
三、闻义不能徙:道义践行的怯弱
“闻义不能徙”
的“义”
,是“适宜”
“应当”
,《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
,引申为符合道德的行为;“徙”
是“迁移”
“践行”
,即“见义而迁,如向义而行”
(《周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闻义不能徙”
是知义而不行,如“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因怯弱或私利放弃道义。
孔子本人“见义必徙”
,周游列国时“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明知推行仁道艰难,仍“累累若丧家之狗”
而不改其志(《史记?孔子世家》)。
在蒲地,“蒲人止孔子”
,以“盟而后出”
相逼,孔子“与之盟”
,但“出郭门,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