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中庸至德 久湮的中道之光(3 / 7)

加入书签

p>

诸子百家虽各有建树,却多走向极端:墨子“兼爱”

“非攻”

,否定差序之爱(不及);杨朱“为我”

“贵己”

,否定社会责任(过);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否定道德教化(过);道家“绝圣弃智”

“小国寡民”

,否定文明进步(不及)。

孟子批评“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正是对这种极端化倾向的批判。

秦汉时期,中庸思想在实践中遭遇曲折。

秦始皇“焚书坑儒”

“严刑峻法”

,是“过”

的极致;汉初“无为而治”

,虽一度恢复生机,却导致诸侯坐大(七国之乱),是“不及”

的表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看似推崇儒家,实则“外儒内法”

,将中庸异化为“霸王道杂之”

的权术,失去了其“至德”

的本质。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学说,将“中”

神秘化为“天之道”

,却在实践中沦为谶纬迷信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放达之风取代了中庸。

“竹林七贤”

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

,阮籍“礼岂为我辈设也”

,这种对礼教的极端反抗,是对“过”

的另一种演绎;而佛教的传入,虽带来新的思想资源,却也导致“因果报应”

“出世修行”

等观念盛行,与中庸的“入世”

精神形成张力,进一步加剧了“民鲜久矣”

的局面。

唐宋时期,中庸思想虽有复兴,却仍未完全回归本真。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试图重振儒家道统,却过于强调“排佛老”

的极端;程朱理学将“中庸”

纳入“天理”

体系,“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虽强调“中”

,却带有禁欲主义色彩(过);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虽重视内在觉悟,却有时忽视外在规范(不及)。

这种理论上的偏颇,使中庸之道始终未能真正深入人心。

明清时期,中庸逐渐沦为“乡愿”

的代名词。

《论语?阳货》中孔子批评“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的伪君子,与真正的中庸有本质区别。

明清官场的“和稀泥”

“打圆场”

,民间的“不得罪人”

“明哲保身”

,都是对中庸的误解与异化。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批判宋明理学“以理杀人”

,正是看到了这种伪中庸对人性的压抑。

四、孔门践行:弟子们的中庸探索

孔门弟子中,颜回最得中庸精髓,却“不幸短命死矣”

(《论语?先进》)。

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贫困中保持安和(中);他“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对孔子的教诲既不盲目服从(过),也不轻易质疑(不及);他问仁时,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

,他能领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中庸内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