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变革之道臻于至善(1 / 10)

加入书签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站在泰山之巅,北望齐国的沃野千里,南眺鲁国的礼乐井然,长叹一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这句看似简单的论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理想秩序的大门。

齐国的务实进取与鲁国的礼乐传统,在变革的浪潮中相互映照,最终指向“道”

的终极追求——那是一种礼乐和谐、德治盛行、民生安乐的理想之境。

两千多年来,这句箴言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历代治国者与思想者在变革中探索通往“道”

的路径。

一、齐与鲁:两种文明基因的分野

要理解孔子的论断,必先洞悉齐、鲁两国截然不同的文明基因。

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太公于齐,封周公旦于鲁,这一分封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两种治国理念的播种。

齐国地处海滨,盐碱地多,姜太公因地制宜,提出“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的治国方略。

他没有强行推行周礼,而是尊重当地东夷文化的习俗,简化繁琐的礼仪。

当地东夷人有“以人殉葬”

的旧俗,姜太公不直接禁止,而是规定“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看似认可,实则通过限制数量逐步淡化,最终废除这一陋习。

他大力展工商业和渔业盐业,在临淄设立“鱼盐市”

,允许商人自由交易,甚至减免关税,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经商。

这种务实灵活的政策,让齐国在短时间内“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齐桓公时期,管仲继承并展了这一理念,“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他推行“相地而衰征”

的税制改革,根据土地肥力不同征收不同赋税,“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惑”

;实行“官山海”

的盐铁专卖政策,由国家控制盐铁生产销售,既增加财政收入,又平抑物价。

为了吸引人才,管仲在临淄设立“客舍”

,为外来人才提供食宿,“诸侯之客,垂橐而入,载而归”

齐国的都城临淄,成为当时天下最繁华的都市,《战国策》记载其“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商业的繁荣与开放的风气,构成了齐国文明的底色。

鲁国则截然不同。

周公旦是周礼的制定者,其子伯禽代封于鲁后,“变其俗,革其礼”

,强行推行周礼,“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问为何如此迟缓,伯禽答:“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他下令废除当地的“火葬”

习俗,推行“土葬”

;禁止“男女混坐”

,规定“男女授受不亲”

为了推行周礼,伯禽在曲阜建立宏伟的宗庙,“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欲观周道,故之鲁”

,使鲁国成为礼乐文化的重镇。

相传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可见鲁国宗庙礼仪的完备。

太庙祭祀时,有“九献之礼”

,从迎神、献祭到送神,程序繁琐却井然有序,乐官演奏《大韶》《大夏》等古乐,舞者手持羽龠,步伐整齐。

季札观乐于鲁,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憾。”

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