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君子不陷 仁与智的辩证(2 / 8)

加入书签

,《墨子?兼爱中》“爱人若爱其身”

,这种极端利他主义在战国初期颇为流行。

宰我作为孔门中善辩的弟子,曾因“三年之丧”

的争议被孔子批评“不仁”

: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主张一年即可。

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宰我答“安”

,孔子叹“汝安则为之”

这段争论实则展现了宰我注重仁的现实可行性,他问“井有仁焉”

,可能是在质疑墨家式的盲目牺牲,寻求儒家仁学的理性根基——这恰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通过诘问逼近真理。

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解读:“宰我以井为险,问仁是否必陷,夫子以‘不可陷’明仁之有智也。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这种解读揭示了宰我命题的深意:仁与智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没有智慧的仁爱,终将沦为灾难。

二、可逝也:仁者的担当之勇

“可逝也”

三字,彰显了儒家对担当的重视。

“逝”

在《说文解字》中为“往也”

,并非赴死,而是“前往察看”

的行动,体现仁者“见危授命”

的勇气。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被误认为阳虎而遭围困,弟子们皆惧,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种临危不乱的担当,正是“可逝也”

的生动诠释——明知有险,仍前往践行道义。

《孔子家语》记载,当时子路操戈欲战,孔子止之曰“吾与汝俱歌”

,弦歌不辍,匡人感其德而解围,可见“逝”

的勇气需配以从容的智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子产,堪称“可逝也”

的典范。

郑简公时,公子嘉(子孔)专权,“作盟书,约卿大夫毋得相违”

,子产虽为大夫,却不惧权贵,前往宫中当面斥责其“作封洫,立谤政,将以靖国,而不免于难,不亦惑乎”

,最终迫使公子嘉焚毁盟书。

后来子产推行“丘赋”

改革(按田亩征税),遭到国人辱骂“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毒蝎尾巴),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

,他仍坚持“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亲自巡查各地,“伍田畴,量入修赋”

,确保改革公平。

子产的“逝”

,不是鲁莽的冲撞,而是基于对郑国国情的深刻洞察——他深知“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通过渐进改革化解矛盾,正如孔子评价“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西汉的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展现了“可逝也”

的极致。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因副使张胜参与虞常谋反,苏武被扣留。

匈奴单于派卫律劝降,卫律举剑拟杀苏武,苏武“引颈受剑”

,卫律惊而止之;单于又将其幽禁大窖,“绝不饮食”

,苏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数日不死;后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