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政三质 果达艺的千年回响(3 / 13)

加入书签

在《论语?先进》的“冉有仆”

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冉求为孔子驾车时,孔子问他:“你觉得我是个博学多识的人吗?”

冉求回答:“是的。”

孔子却说:“非也,我只是用一个基本原则把知识贯通起来罢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艺”

的本质——才艺不是零散的技能,而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冉求的“艺”

先体现在行政实务上。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冉求为季氏宰时,齐国入侵鲁国,他率军抵抗,在郎地大败齐军。

战前他精确计算兵力、粮草、兵器,制定了“分兵三路,佯攻牵制,主力突袭”

的战术,连孔子都称赞他“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在治理鲁国时,他推行“均田赋”

,根据土地肥瘦制定赋税标准,让百姓心悦诚服。

这种“量化管理”

的才能,在古代从政者中极为罕见。

“艺”

更在于对礼乐制度的娴熟运用。

冉求擅长乐舞,《论语?八佾》记载,他向孔子请教“礼乐”

,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冉求将这一思想融入政务,在季氏家庙祭祀时,严格按照礼制安排仪式,连细节都一丝不苟。

他知道,行政的“艺”

最终要服务于“道”

——通过规范有序的治理,实现社会的和谐。

宋代的王安石是“艺”

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是文学家,还精通财政、水利、军事,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有精确的计算和操作流程。

在鄞县任知县时,他亲自丈量土地,组织农民兴修水利,“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王安石的“艺”

,在于既能提出宏大的改革蓝图,又能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这种“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的特质,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

四、三质互补:从政者的黄金三角

孔子评价三位弟子时,用了三个不同的字,却暗含着对从政品质的系统思考:“果”

是决断力,“达”

是协调力,“艺”

是执行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果而不达则暴:子路若没有子贡的调和,可能会激化矛盾。

比如他在卫国时,因强行干预君位继承引叛乱,最终身死。

这说明仅有勇气而不懂通达,会让治理变成“硬着陆”

达而不果则滑:历史上有些谋士虽能言善辩,却缺乏担当。

战国时期的苏秦,凭合纵之术佩六国相印,却在齐国遇刺时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自救良机。

这证明没有果决的支撑,通达会沦为投机。

艺而不果则滞:冉求曾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批评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这并非否定他的才能,而是说没有果敢坚持原则,才艺会沦为工具,甚至助纣为虐。

明代的张居正堪称三质合一的典范。

他推行“一条鞭法”

时,面对豪强地主的阻挠,果断下令“敢有阻挠者,斩”

(果);又通过“考成法”

考核官员,让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艺);同时对万历皇帝“委曲开导,遇有过失,婉言规劝”

(达)。

正是这种“果、达、艺”

的平衡,让他的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