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敬简辨 仲弓的治道权衡(2 / 9)
臣时,先整顿吏治,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让他们各尽其职。
对于下属的小过错,他往往予以宽恕,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同时,他积极举荐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为国家和百姓效力。
仲弓的“敬”
还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上。
他处理政务时,总是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生怕出现差错。
有一次,他负责征收赋税,现其中有一项规定可能会对贫困百姓造成负担,于是他亲自进行调研,收集了大量的实际情况,然后向上级提出了修改建议,最终使得这项规定更加合理公平。
四、“居敬而行简”
的治道智慧
仲弓提出的“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道出了一种高明的治道智慧。
“居敬”
是内在的修养和态度,“行简”
是外在的行事方式和方法。
只有内心怀有敬畏和责任,才能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同时,不偏离正道,不损害百姓的利益。
在水利工程的治理中,这种智慧体现得尤为明显。
前面提到的冉雍主持修建的“淇水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始终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百姓负责的态度,反复论证,精心规划,这是“居敬”
;而在具体的施工组织中,他简化了不必要的层级和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行简”
。
这种结合,使得工程既高质量完成,又惠及了两岸百姓。
在司法实践中,“居敬而行简”
同样适用。
仲弓处理案件时,总是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深入了解案情,这是“居敬”
;同时,他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诉讼程序,让百姓能够更便捷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行简”
。
他认为,司法的目的是解决纠纷,维护正义,而不是炫耀程序的复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居简而行简”
的潜在风险
仲弓担心的“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内心缺乏敬畏和责任,只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简化,就可能会导致诸多问题。
这种“大简”
,往往表现为草率、敷衍、不负责任。
在历史上,有许多因“居简而行简”
而导致失败的案例。
比如,秦末的赵高,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继位。
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简化了许多朝廷制度和礼仪,独断专行,结果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最终引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也随之灭亡。
赵高的“简”
,就是缺乏“敬”
的支撑,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肆意妄为。
在地方治理中,如果官员“居简而行简”
,就可能会忽视百姓的需求和利益。
比如,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简化了项目审批程序,导致一些不合格的项目上马,给环境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
还有些官员在处理民生问题时,敷衍了事,简单粗暴地对待百姓的诉求,激化了社会矛盾。
六、孔子对“敬简”
的平衡之道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敬”
和“简”
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平衡之道。
他既赞赏“简”
的高效和质朴,又强调“敬”
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敬”
是“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