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陋巷学魂 颜回的不贰之境(2 / 9)
节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困扰(c)不是由外界事件(a)直接引,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b)所决定。
颜回在面对车辕被撞、竹简被撕、被误解偷食等事件时,总能调整自己的认知,不将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这与abc理论中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情绪的方法不谋而合。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产生愤怒情绪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被激活,而前额叶皮层则负责抑制这种冲动。
颜回的“不迁怒”
,实际上是在长期的修炼中,增强了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调控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
正如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技能,颜回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不2过:错误的竹简勘误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中,有“过而能改,此之谓善”
的字样,旁边还画着一个人手持刀笔修改竹简的图案。
学者考证,这很可能是对颜回“不2过”
的图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颜回“年二十九,尽白,蚤死”
,如此短寿,却能让孔子念念不忘其“好学”
,关键正在于他对待错误的态度——像古代的校书官般,一旦现错字便即刻勘误,绝不再犯。
《孔丛子?记义》记载了颜回“不2过”
的典型案例:他曾在计算赋税时出现疏漏,多收了百姓三釜粟米。
现后,他连夜送还,并向百姓致歉:“吾之过也,既已误,不可再误。”
此后他特制了一把“校量尺”
,每次收税都反复核对,终其一生再未出错。
这种对错误的警惕,如同工匠对待玉器的瑕疵,一旦现便精心打磨,不让同样的缺陷再次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有一部明代抄本《颜回言行录》,其中记载他“每日三省:晨省于事,午省于言,暮省于心”
。
有一次,他因疲倦在课堂上打瞌睡,醒来后便在竹简上刻下“惰”
字,此后每日清晨都站着读书,直至精神振奋方可就坐。
这种“三省”
的功夫,让错误如同落在宣纸上的墨点,刚一出现便被及时吸干,不留痕迹。
《论语?先进》中记载,颜回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回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回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将“克己复礼”
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约束自己的言行来避免犯错,这为他做到“不2过”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颜回也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相传他在学习《周易》时,曾对其中一卦的理解出现偏差,与同学子张生争执。
后来经孔子点拨,他才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此后,他不仅反复研读相关卦象,还将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正确解读都记录下来,时时翻看,确保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在学问上进步神。
“不2过”
并非指从不犯错,而是指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这需要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
颜回的“每日三省”
就是一种高效的自我反思方式。
现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