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十室之邑好学之光不灭(6 / 8)
不稍懈怠”
。
他们来自周边的“十室之邑”
,家境大多并不富裕,却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的经费主要来自当地乡绅的捐赠和学子们的自筹,即使在经费紧张的时候,学子们也会“以薪换烛,以粮换书”
,坚持学习。
竹山培养了大批人才,仅清代就走出了十几位进士,他们把在学到的知识和好学精神带到了全国各地。
七、跨越国界的好学回响
“十室之邑”
的好学精神,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还跨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中国札记》中写道:“中国人对知识的热爱令人惊叹,即使是在偏远的乡村,也能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的学堂里认真读书的身影。”
利玛窦还现,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这种对学问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
利玛窦本人也深受这种好学精神的影响,他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林罗山,是朱子学的重要传播者。
他曾说:“吾学始于《论语》,中国先哲的好学精神,是吾辈学习的楷模。”
林罗山年轻时家境贫寒,却“常借书抄录,夜以继日,未尝稍歇”
。
他不仅自己好学,还在京都创办了“弘文馆”
,培养了大批弟子。
弘文馆的教学理念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强调“学以致用”
“学无止境”
,这种理念培养出的学者,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林罗山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句话尤为推崇,他认为“好学是立身之本,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
韩国李氏朝鲜时期的学者李滉,被誉为“朝鲜朱子学之祖”
。
他在《退溪全书》中写道:“孔子言好学,实乃金玉良言。
吾辈当以孔子为榜样,孜孜不倦,追求学问。”
李滉在退溪村隐居期间,“每日读书、讲学、着述,虽清贫而乐在其中”
。
他创办的“陶山”
,是朝鲜半岛最着名的之一,的匾额“学达性天”
就是他亲手题写的,体现了他对学问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
陶山的学子们,遵循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治学方法,这种方法正是对中国传统好学精神的继承和展。
八、好学精神的现代演绎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十室之邑”
的概念已经被彻底打破,好学精神也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各种知识,无论是偏远山区的孩子,还是忙碌的都市白领,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统计,中国的在线教育用户已经过4亿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知乎”
“豆瓣”
等知识分享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在提问、回答、讨论各种问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社区。
在这里,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探讨学术问题,甚至一起完成科研项目。
这种互助互学的模式,与古代“学问会”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形式更加灵活,范围更加广泛。
一位在知乎上活跃的用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