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内讼录 穿越千年的省察之声(2 / 8)
讨,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中实属罕见。
但这样的例子在史籍中实在太少,更多的是像晋灵公那样“不君”
的君主,以及像庆封那样专权的大夫,难怪孔子会出那样的喟叹。
在山东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考古工作者现了一处战国时期的“谏鼓”
遗迹。
据《吕氏春秋》记载,齐威王曾在此设立谏鼓,鼓励百姓击鼓进谏,而君主则需“闻过则喜,内自讼之”
。
但考古现的鼓座上刻有“唯我独尊”
的铭文,这微妙的反差,或许正是孔子慨叹的现实注脚——制度虽存,践行者却寥寥无几。
二、竹简上的省察传统
西汉景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在封地广收典籍,其中就有一批记录孔子言行的竹简。
这些后来被整理成《论语》的文字,保留了儒家“内自讼”
思想的原始样貌。
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篇《要》篇,记载了孔子晚年与弟子讨论《周易》的对话,其中孔子说:“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这种承认自己占卜并非全中的坦诚,正是“见其过”
的直接体现。
银雀山竹简中还有一篇《论政》,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对话。
子贡问:“夫子常言内自讼,敢问其要?”
孔子答:“内自讼者,如农夫除草,见莠即除,勿使害苗。
心有过,如身有疾,讳疾忌医,终至膏肓。”
这段对话生动地阐释了“内自讼”
的重要性,将内心的过错比作田间的杂草、身体的疾病,强调及时清除、医治的必要性。
东汉的杨震素有“关西孔子”
之称,他“四知拒金”
的故事流传千古。
当有人深夜送黄金给他,并说“暮夜无知者”
时,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这简短的对话里,蕴含着深刻的自讼智慧——真正的自省不需要外在的监督,而是源于内心对道德法则的敬畏。
杨震在《辞郡功曹书》中写道:“性之所恶,义不敢舍;身之所短,仁不能矜。”
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正是“内自讼”
的最高境界。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推荐王密为昌邑县令。
后来王密深夜送金感谢,才有了“四知”
的对话。
杨震事后反思:“吾荐王密,观其才,未察其德。
今其行贿,吾亦有过,荐人不当,责在自身。”
于是他亲自向朝廷上书,请求处分,并完善了荐举制度,要求举荐者对被举荐人的品行负责。
这种“闻过则改”
的态度,让“内自讼”
不仅仅停留在内心层面,更转化为实际行动。
东汉末年的许劭,以善于品评人物着称,他每月都要对当时的人物进行一次品评,称为“月旦评”
。
他在品评他人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反思。
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曾说:“吾每月品评他人,未尝不先自讼。
若吾身不正,何以正人?”
他在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后,反思自己:“吾言虽直,然过于刻薄,非君子之道。”
这种在品评他人时不忘自省的态度,体现了“内自讼”
的精神。
魏晋南北朝是个动荡的时代,却也是精神自由的时代。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