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几谏尽孝 传统孝道的现代性诠释(2 / 8)
p>
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一思想将对父母的孝德从家庭层面推广到社会层面,成为“仁政”
的伦理基础。
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通过舜的故事阐释孝道:舜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多次陷害他,甚至想置他于死地,但舜始终“怨慕”
父母,既抱怨父母的不公,又依恋父母的亲情。
舜在成为天子后,依然对父母恭敬有加,封象为诸侯。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说明,真正的孝道是越个人恩怨的,即使父母有过错,子女也应保持孝心。
荀子则基于“性恶论”
,强调通过后天教育培养孝道。
他在《荀子?礼论》中指出“礼者,养也”
,认为礼义制度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
对于子女劝谏父母,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当父母的行为违背道义时,子女应坚持正义,不能盲目顺从。
例如,若父母参与违法活动,子女不应包庇,而应及时劝阻并引导父母改正。
这种观点进一步强化了孝道中理性判断的重要性,使儒家孝道理论更加完善,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又不忽视道德原则。
二、历史长河中的几谏尽孝实践
(一)汉唐时期:孝道制度化与实践典范
汉代以“孝治天下”
,将孝道纳入选官制度,推行“举孝廉”
。
在这种制度下,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对孝道的重视。
东汉孝子黄香,九岁丧母,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
他对父亲的孝顺达到了极致,夏季炎热时,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使父亲能舒适入睡;冬季寒冷时,他先以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待被褥暖和后再让父亲就寝,留下了“扇枕温衾”
的千古佳话。
更难能可贵的是,黄香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父亲,当父亲在官场中面临抉择时,他也能以委婉的方式提出建议。
有一次,父亲的上司邀请父亲参与一场可能涉及贪污的活动,黄香得知后,没有直接反对父亲,而是通过讲述历史上清官廉吏的故事,暗示父亲要坚守正道,最终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避免了犯错。
唐代柳宗元出身于官宦世家,其母卢氏知书达理,常以“忠君爱国”
的思想教导柳宗元。
柳宗元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
成年后,他参与了王叔文集团起的“永贞革新”
,旨在打击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弊政。
然而,这场改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
卢氏虽担忧儿子的安危,但她深知儿子的理想和抱负,并未强行阻止柳宗元参与改革。
相反,她通过讲述历史上忠臣义士为了国家和百姓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故事,如比干谏纣、屈原投江等,鼓励柳宗元坚守自己的信念。
同时,她也委婉地提醒柳宗元要注意策略,不要过于激进。
在母亲的支持和引导下,柳宗元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尽管“永贞革新”
最终失败,柳宗元被贬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卢氏的教育和支持对柳宗元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明时期:理学影响下的孝道演变
宋代程朱理学将孝道提升至“天理”
高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事父母几谏”
时,强调“见志不从,必也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即劝谏未被采纳时,仍需以恭敬态度对待父母,等待父母心情愉悦时再次劝谏。
南宋诗人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