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义利之辨 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4 / 8)

加入书签

性。

(二)职场伦理的重构实践

日本稻盛和夫创立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将“敬天爱人”

的哲学理念融入企业管理。

每个阿米巴小组都是独立核算的经营单元,但成员以“忠”

于集体目标的责任感自主经营。

当不同小组在资源分配上出现分歧时,通过协商与换位思考达成共识。

例如,在京瓷公司,当两个阿米巴小组对某项原材料的分配产生争议时,他们不会单纯从自身利益出争夺资源,而是共同分析生产需求和整体利益,以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使京瓷在多次经济危机中保持稳健展,其“利他”

的经营哲学,与儒家“君子成人之美”

的义利观不谋而合。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的目的不仅是追求利润,更要为员工、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这种理念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海尔集团推行的“人单合一”

模式,鼓励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

当用户反馈冰箱门封条密封性不佳时,研团队迅响应,不仅在48小时内推出改进方案,还主动回访用户,确保问题彻底解决。

此外,海尔内部倡导“容错文化”

,对于创新过程中的失败给予宽容,以“恕”

道激员工的创造力。

在海尔的“人单合一”

模式下,员工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创业者,他们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利益。

这种将用户利益置于位的做法,体现了新时代的义利平衡,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义利之辨

(一)西方伦理的义利探索

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认为道德行为应基于纯粹的义务,而非功利考量。

这种思想与儒家“君子喻于义”

在强调行为的道德自主性上存在相通之处。

康德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产生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者的动机是否符合道德法则。

例如,帮助他人不应是为了获得回报或赞誉,而应是出于对道德义务的尊重。

然而,西方功利主义学派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这与儒家“义以为上”

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功利主义者认为,只要某个行为能够带来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它可能违背某些个体的权利或道德原则,也是正当的。

例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功利主义者可能会支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多数人的幸福,这与儒家强调的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追求义利和谐的思想有所不同。

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

主张企业应兼顾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等多方利益,这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

的思想不谋而合。

例如,美国的巴塔哥尼亚公司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核心使命,不仅推出可回收的户外服装,还将部分利润捐赠给环保组织。

该公司认为,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环境和社会负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展,体现了越单纯经济利益的价值追求。

(二)宗教文化中的义利表达

基督教“爱邻如己”

的教义,与儒家“仁者爱人”

在倡导关爱他人方面具有相似性。

但基督教的爱源于上帝的启示,是一种神圣的命令;儒家的义利观则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