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崇周礼韵文脉恒昌(3 / 7)

加入书签

过歌颂周文王的德行,宣扬“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的思想。

正如《礼记?乐记》所言:“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周礼通过规范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秩序井然的文明图景。

二、孔子对周礼的推崇与时代回应

(一)礼崩乐坏下的文明危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局面彻底打破了周代的政治平衡。

在齐国,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

,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赋税,打破了井田制下“公田”

与“私田”

的界限,动摇了周礼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作为周代社会的经济基石,其瓦解使得以土地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受到冲击。

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记载土地转让、买卖的盟书,这些盟书见证了土地制度的变革,也反映出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晋国,赵鞅铸刑鼎,将范宣子所作的法律条文公之于众,这一举措冲击了“礼不下庶人”

的传统观念,使原本秘而不宣的法律成为公开的行为准则,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了巨大争议,孔子对此严厉批评,认为此举破坏了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会导致社会混乱。

社会层面,僭越礼制现象屡见不鲜。

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

,使用天子规格的六十四人乐舞,孔子怒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足见其对礼制崩坏的痛心疾。

在服饰方面,一些诸侯和大夫也开始违背礼制,穿着天子或高级贵族才能使用的服饰。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对服饰的颜色、材质、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如天子着玄衣纁裳,诸侯着裨冕等,但春秋时期这些规定被肆意破坏。

在湖北江陵楚墓的考古中,现了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服饰,其图案和材质都越了当时的礼制规定,反映出当时僭越之风的盛行。

文化领域同样面临危机。

传统的史官文化衰落,学术下移至民间,私学兴起虽推动思想繁荣,但也导致价值观念混乱。

诸侯为争夺霸权,纷纷推崇功利主义,忽视道德伦理。

例如,在战争中,各国不再遵循周代“不加丧,不因凶”

等战争礼仪,开始使用奇谋诡计。

宋国国君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因坚持“不鼓不成列”

的古礼而战败,被后世嘲笑为“蠢猪式的仁义”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摒弃。

同时,随着各国变法图强,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如法家的法治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等兴起,与传统的周礼观念产生激烈碰撞。

(二)“吾从周”

的深层意蕴

孔子对周礼的推崇,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对周代文明精神内核的继承与升华。

他将“仁”

注入周礼,使冰冷的礼仪规范焕出人性光辉。

在回答颜渊问仁时,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回归礼制,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这种“仁礼合一”

的思想,赋予周礼新的生命力。

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应该是内心仁德的外在表现。

例如,在祭祀中,孔子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祀时要怀着虔诚的心态,将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以身作则,如“席不正,不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