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崇周礼韵文脉恒昌(2 / 7)
力与地位的象征,彰显着森严的等级秩序。
在商代的祭祀仪式中,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格的礼器,礼器的数量、种类都有严格规定,以此来区分贵贱等级。
如在贵族墓葬中,礼器的组合方式往往遵循“鼎簋制度”
,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依次递减。
(二)周礼的集大成与革新
周代统治者在总结夏商两代兴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礼乐文明体系。
周公旦制礼作乐,并非简单承袭前代,而是以“明德慎罚”
“敬天保民”
为核心理念,对政治、文化、社会制度进行全面革新。
《周礼》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的记载,展现了周代对国家治理的宏大构想。
近年来,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考古掘中,出土了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这些铭文详细记录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和社会生活,为研究周礼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政治制度上,周礼确立了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将土地与人口分封给诸侯,建立起“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体系。
据《左传》记载,周初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之国五十三,通过“授民授疆土”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向天子履行朝贡、述职、军事保卫等义务。
在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的考古中,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区、祭祀区和墓葬区,出土的带有“鲁伯大父”
等铭文的青铜器,印证了鲁国作为周初重要封国的历史地位。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保障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在宗法制下,宗族分为大宗和小宗,周天子为天下大宗,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则为大宗,这种层层相属的关系,形成“家国同构”
的政治模式。
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掘中,出土的编钟上的铭文记载了曾国与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在诸侯国中的具体实践。
在文化领域,周礼涵盖冠、婚、丧、祭、朝、聘等各类礼仪规范,从饮食起居到国家大典,皆有严格规制。
《仪礼》详细记载了士阶层的礼仪流程,如“士冠礼”
分为筮日、戒宾、宿宾、加冠、醴冠者、命字等环节,象征着男子成年,需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士昏礼”
则通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确立家族延续的责任。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仪礼》简,为研究古代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其内容与今本《仪礼》相互印证,也存在一些差异,反映出礼仪制度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
在祭祀礼仪中,周礼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祭祀的时间、地点、祭品、仪式都有严格要求。
北京天坛祈年殿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上天的场所,其建筑形制、祭祀仪式都继承了周代祭祀天地的传统,并加以展。
这种“礼”
与“乐”
的结合,使周代文明呈现出独特魅力。
乐舞在祭祀、宴飨等场合扮演重要角色,《大武》舞以舞蹈形式展现武王伐纣的功绩,分为六成,每成表现不同的战斗场景,通过节奏与动作传递政治理念。
在河南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考古中,现了用于演奏雅乐的编钟、编磬等乐器,这些乐器的音律准确,制作精美,反映出当时高的音乐制作水平。
《诗经》中的雅乐,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承担着教化民众、维系社会和谐的功能。
《诗经?大雅?文王》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