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附子之争表兄弟交锋,金无病得了M(3 / 5)

加入书签

个是肯定会引发争议,第二就是容易被这些人偷学去了。

方言打算先用个经方里的类似方子来先稳住郑太太的病情,小剂量附子缓补心阳,配伍益气养阴、活血健脾药的方案。

她现在虽然危险,但是还没到阳亡急诊的程度,还支持方言这么做。

现在用大剂量的方子,还可能燥伤阴液、加重瘀滞而适得其反,所以方言综合考虑后,决定不忙用李可李老的手段。

看到方言写完,一旁的何经纬说道:

“《伤寒论》记载: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指出结代脉伴心悸时,可用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治疗,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这是以“温阳通脉、活血化淤”为核心,用附子、桂枝温心阳,丹参、川芎活血通脉,配合炙甘草、党参补益气血,参考的是《伤寒论》炙甘草汤加减方啊。”

“表叔说的对。”方言对着何经纬笑了笑。

“不过经方派的医生用药太死板……”一旁的何东嘀咕了一声,声音很小但是其他人都听到了。

方言看向他,这表弟是要给自己找点事儿

何东目光在药方上扫了两圈,语气带着几分得意说道:

“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古法是‘以炙甘草为君,四两益气缓急’,你这方子用了15g,倒也中规中矩。只是嘛……”

他欲言又止,金无病眼神阴沉,不过听到对方说得好像又有些道理,他也没有上去理论,只是等着何东继续讲。

方言看向这位表弟,问道:

“怎么不说了”

何东继续说道:

“经方派用药讲究‘药证对应’,你加了生附子,又添了丹参、川芎,怕是把‘滋阴养血’的本味给搅浑了。”

他抬眼看向方言,语气里居然还带着点拨的意味:

“《伤寒论》用桂枝、生姜温阳,是因‘血弱气尽’,需‘辛甘化阳’,而不是用附子这般峻烈之品。你这加减,怕是‘温阳有余,滋阴不足’。”

说完指着有些发愣的郑太太:

“她本就气阴两虚,你这里附子日增5g,万一阴液被耗,岂不是‘补阳反伤阴’”

周围的中医们纷纷露出思索之色,显然觉得何东说的好像也不是没道理。

何东嘴角带笑,等着看方言,那意思是“兄弟,可不是我找麻烦,是你这方子本来有问题。”

方言却不急不躁,提笔在药方边缘添了一行字,才抬眼道:

“你说的是经方本义,我不反驳。”

“但郑太太的脉结代,不是单纯的‘气血两虚’,而是‘虚中夹瘀、阳损及阴’。”

他指着患者的舌象描述:

“舌质暗淡是瘀,舌苔薄白是寒,脉结代是阳不化气、血行不畅。炙甘草汤的生地、麦冬能滋阴,但若无附子推动,便是‘死水一潭’,补进去也化不开瘀血。”

“至于‘附子伤阴’,”方言顿了顿,指尖点向阿胶和麦冬,“阿胶烊化能滋阴润燥,麦冬15g清补不腻,与生附子6g(初量)正好形成‘温阳而不燥、滋阴而不滞’的平衡。后续增至30g,也是在密切观察舌象、脉象的前提下,我这里写了,如果出现口干、舌红,立即减附子加玄参,这便是‘动态调方’,而非死守经方不放。”

他又看向何东:

“你说经方派‘死板’,我倒觉得,经方的灵魂是‘辨证施治’。张仲景治‘脉结代’用炙甘草汤,治‘少阴病脉沉’用四逆汤,本就是因证选方。如今郑太太兼有寒、瘀、虚三重病机,如果只守炙甘草汤原方,反倒是辜负了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教诲。”

听到这里何东脸色已经不太好看了。

他手指无意识地捏紧西装下摆,喉结滚动两下才勉强开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