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最真实的原因(2 / 3)
公或许……或许也只是想借此表表忠心。”
刘璟压下火气,在书房内踱了几步,沉思片刻,然后停下脚步,看着刘亮,语气变得凝重:“亮弟,我之所以坚持不在此刻登基,原因有三。”
刘亮立刻躬身:“臣弟洗耳恭听。”
“其一,”刘璟伸出第一根手指,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我希望能效仿高祖!待剪灭群雄,廓清寰宇之后,以不世之功,顺理成章,正位称帝!此乃我心中宏愿,我要让天下人知道,这皇位,是我刘璟一刀一枪,实实在在打下来的,而非在三分天下之时便急不可耐地关起门来自封!此志不酬,我心难安!”
刘亮闻言,肃然起敬。
“其二,”刘璟伸出第二根手指,语气转为务实,“我宗室子弟,人丁不算兴旺,能独当一面者更是寥寥。我若此刻登基,身为天子,亲征之事,势必不便,需坐镇中枢。而纵观宗室(刘雄、刘永业),能代我出征,总督一方军事者,唯亮弟你一人而已!”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刘亮,“你若领兵在外,胜了,固然是好;可万一有所闪失,败军辱国,届时我这皇帝的威严何存?朝野又会如何议论?说我刘家无人?还是说你刘亮拥兵自重?此中关窍,不可不察。”
刘亮心中一震,他从未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确实,一旦刘璟称帝,他作为宗室第一名将,领兵在外的压力会倍增,胜败都牵扯极广。
“其三,”刘璟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变得极其沉重,甚至带着一丝冷意,“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我若现在登基,势必大封功臣,以酬其劳。不说别人,单说我那二弟高昂,如今已是渤海郡公,抚军大将军,柱国(从二品)位极人臣!若再进一步,便是渤海郡王。好!我若封了,可他日剪灭梁、齐,天下一统,再行论功行赏,他必然又是首功!届时,我该如何封赏?是封赵王?还是……”刘璟的声音顿住,目光如电,扫过刘亮,一字一句道,“还是干脆把我屁股底下这个位置,让出来给他坐?!”
这话说得极重!书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刘亮吓得冷汗都出来了,连忙道:“大哥!高将军对您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此等言语……”
刘璟摆了摆手,打断他:“我自然知道二弟的忠心,此言并非针对他。我是借此说出一个现实困境!我对跟随我起家的元从功臣,待之甚厚,你应知晓。如今他们官位基本都在三品以上,最差也封到了县公。若现在称帝,大封一轮,几乎就到顶了。难道日后天下一统,老将们就都闲置不用,不许他们再立功了吗?若许他们立功,到时候又该如何封赏?”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和冰冷,“对天子而言,若臣子功高震主,封无可封,赏无可赏,那往往就只剩下一个字——‘死’!而对臣子而言,若位极人臣,封无可封,赏无可赏,那也往往只剩下一个字——‘反’!此乃千古难题,人性使然!我岂能不为长远计?”
刘亮听完这第三条,已是汗流浃背,他之前更多的是从凝聚人心、稳定局面的角度考虑劝进,从未深思到如此深层次、如此残酷的现实问题。
刘璟的远见和深谋远虑,让他深感佩服,同时也感到一阵后怕。他发现自己确实想得太简单了。
不仅如此,他瞬间还想到了刘璟未曾明言的第四条:汉国如今大将如云,文臣如雨,一旦开国登基,必然要大肆封赏,此次从河北掠夺来的巨额财富,恐怕大半都要填进这次封赏之中,甚至还要动用国库老底。到时候,中原百废待兴,恢复生产、安抚流民、兴建水利等急需用钱的地方怎么办?统一大业若因财力不继而推迟,谁能保证这期间不会生出其他变数?
刘亮已经被刘璟彻底说服,他心悦诚服地深深一揖:“大王深谋远虑,思虑周全,非臣等所能及。臣弟已知大王心意,愿竭尽全力,助大王完成一统大业,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