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最真实的原因(1 / 3)
二月二十日·洛阳皇宫书房内
刘亮风尘仆仆,刚抵达洛阳,连口水都没顾上喝,便立刻入宫求见。作为刘璟的心腹族弟,他享有不经通传直入书房的殊荣。
刘璟正伏案批阅着从中原各州送来的恢复情况的奏章,见刘亮进来,便放下朱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真诚的笑意:“亮弟来了,一路辛苦。坐。”
“谢大王。”刘亮行礼后,并未依言坐下,而是站在原地,神色间带着一丝罕见的郑重。他深吸一口气,决定不再拐弯抹角,直接问出了那个盘旋在长安许多官员心头,如今也萦绕在他心间的问题:“大哥,臣弟此次前来,有一事,不得不问。如今中原已定,我大汉疆域辽阔,带甲数十万,文武归心,百姓仰戴……大王……是否有意,顺应天命,登基称帝,正位九五?”
刘璟闻言,执笔的手微微一顿,抬起眼,有些意外地看向刘亮。他没想到自己这位一向沉稳的族弟会如此直白地问出这个问题。
他沉默了片刻,书房内只剩下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随即,他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时机尚不成熟。”
刘亮眉头微蹙,追问道:“大王可是有何顾虑?如今朝野上下,劝进之声渐起,此乃人心所向啊。”
刘璟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将问题抛了回去,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着巨大疆域图的屏风前,目光深邃:“亮弟,你是我枢密使,执掌军情谍报,你如何看如今这天下局势?”
刘亮知道这是考较,也是引导他思考。他略一沉吟,走到刘璟身侧,指着地图分析道:“如今天下,我大汉、北齐、南梁三足鼎立之势虽成,然我大汉据有关陇、巴蜀、荆北、中原,兵精粮足,国力最为强盛。北齐新败,元气已伤;南梁承平日久,武备松弛。以臣弟愚见,凭我汉之强盛,励精图治,最多十年,必可扫灭梁、齐,一统天下!”
“十年?”刘璟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手指轻轻点在南梁的位置上,“亮弟,你还是太过保守了啊。依我看,此番侯景南下投梁,犹如饿狼入室,必生事端!南梁内部矛盾积重难返,萧衍老迈昏聩,太子庸懦,诸王各怀异心。侯景此人,就是一根搅动死水的棍子!最多两年,南梁必生大乱!届时,我等便可名正言顺,以吊民伐罪之名,顺江而下,吞并江南!至于北齐……”他的手指移到河北,“此次虽未竟全功,却也大掠河北,俘获物资无数,高欢(刘璟还不知道高欢已经死了)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只要我们稳扎稳打,自西向东,步步为营,逐个拔除其在山东、并北的据点,最多三五年,便可攻入邺城,消灭北齐!如此算来,天下一统,最长不过七年光景。难道我汉国诸臣,连这区区七年都等不得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强大的自信和对全局的精准把握。
刘亮听得心潮澎湃,但旋即冷静下来,苦笑道:“大哥雄心壮志,算无遗策,臣弟敬佩万分。可是……朝中诸臣,未必都能体恤大王这番深意啊。尤其是有些跟随大王起家的老臣,年事已高,自感时日无多,渴望在有生之年成为开国功臣,青史留名之心,甚是剧烈。此乃人之常情……”
刘璟冷哼一声,转过身,目光锐利:“你说的是杨侃、卢辩这一群自诩前朝遗老,如今又迫不及待想当从龙之臣的家伙吧?”
刘亮犹豫了一下,补充道:“不止他们……郑公(指郑道昭)等人,似乎也颇有意动。臣弟离开长安之时,听闻郑公正在太学之内,与诸生讲论,言语之间,多有宣扬大王乃天命所归之意……”
“哼!”刘璟脸上闪过一丝怒意,“我看他是贼心不死!若不是念在他是二弟(高昂)的岳父,就凭他之前首鼠两端,暗中与关陇士族勾连之事,早就剁了他了!如今倒是跳得欢!”
刘亮连忙劝道:“大哥息怒,保重身体要紧。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