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君子食道:饮食中的修养与智慧(5 / 6)
情谊的方式。
八、慎之择:“沽酒市脯,不食” 的谨慎选择
“沽酒市脯,不食”,是孔子对饮食来源的规范。“沽酒” 指从市场购买的酒,“市脯” 指从市场购买的干肉,孔子提出 “不食”,体现了君子对饮食来源的 “谨慎” 态度 —— 古代市场监管不完善,外购食物的原料品质、制作过程、储存条件难以把控,存在安全隐患。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市场管理体系尚未成熟,缺乏对食品质量的统一监管,酒和干肉可能存在原料劣质、添加剂超标、运输售卖过程污染等问题。此外,古代贵族通常有自己的酿酒作坊与肉类加工场所,能自主把控食物品质安全,因此对外购的 “沽酒市脯” 持谨慎态度。
《礼记?王制》中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 等规定,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市场食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印证了 “沽酒市脯,不食” 的合理性。鲁国大夫季平子因食用市场购买的干肉导致腹泻的案例,进一步说明这是古人基于实际经验的谨慎选择。
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 “审慎” 品格。生活中 “来源” 与 “品质” 密切相关,君子从饮食选择中领悟 “审慎” 重要性,在面对选择时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而是深入了解、仔细判断。这种品格能帮助君子在复杂环境中规避风险,在信息获取中辨别真伪,在物品购买中把控品质,在人际交往中择善而从。
现代社会,食品市场虽有严格监管,但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我们应借鉴这种谨慎态度,选择正规超市、品牌商家购买食品,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对散装食品、熟食仔细观察外观、闻气味,判断新鲜安全,既保障身体健康,又培养 “审慎” 品格。
九、常之持:“不撤姜食,不多食” 的习惯坚守
“不撤姜食,不多食”,是孔子对饮食习惯的规范。“不撤姜食” 指日常饮食中不撤去姜,将其作为常备食物;“不多食” 指即使是姜这样有益的食物,也不过量食用,体现了君子对 “有益习惯” 的坚守与 “适度原则” 的把握。
古代姜被视为重要养生食材,具有驱寒、暖胃、助消化等功效,还能作为调料去除肉类腥味,符合古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养生理念,因此成为饮食常备食材。《黄帝内经?素问》《吕氏春秋?本味》等文献,均印证了姜在古代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不多食” 的补充规范,体现了 “适度养生” 的智慧。姜虽有益健康,但过量食用会导致 “上火”,反而损害健康。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食物 —— 有益食物过量食用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普通食物适量食用也能发挥其营养价值。
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 “持恒” 与 “中庸” 品格。“不撤姜食” 是 “持恒” 的体现,将有益习惯长期坚持,不轻易放弃;“不多食” 是 “中庸” 的体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避免 “过” 与 “不及”。这种品格让君子在养生中坚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在学习中持续积累、不贪多求快,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不冒进敷衍。
现代社会,我们可借鉴 “不撤姜食” 的理念,培养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有益日常习惯;借鉴 “不多食” 的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节食、过度依赖保健品、过度沉迷电子产品等,以 “持恒” 与 “适度” 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培养良好品格。
十、道之归:孔子饮食观的整体精神与现代启示
孔子的饮食观构建了一套 “以食修身、以食载道” 的完整体系,核心精神可概括为 “敬”“慎”“度”“和” 四字。
“敬” 是饮食观的底色 —— 敬畏身体,不食有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