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君子食道:饮食中的修养与智慧(4 / 6)
“不得其酱,不食” 强调饮食需搭配合适酱料,酱料能提升食物口感,起到调味、去腥、解腻的作用,不同食物需搭配不同酱料才能达到 “美味与营养” 的最佳平衡。如鱼肉需搭配鱼酱,羊肉需搭配肉酱,蔬菜需搭配醋酱。
《周礼?天官?醢人》对酱料的制作与搭配有详细记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 “醢豆” 及内部残留的酱料痕迹,印证了古代酱料与食物搭配的多样性。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 “和谐” 品格,饮食搭配的核心是 “和谐”,食物与酱料相互配合、补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君子从饮食搭配中领悟 “和谐” 智慧,在生活中追求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六、衡之守:“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的饮食平衡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孔子对饮食平衡的核心主张。“食气” 指谷物类主食所提供的能量与营养,这句话意为即使肉类供应充足,也不能让肉类摄入量超过主食,需保持 “肉” 与 “食” 的平衡,体现了古人 “五谷为养” 的饮食理念 —— 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肉类是辅助营养,二者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春秋战国时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谷物是 “养” 生根本,肉类是 “益” 补辅助。即使贵族饮食中肉类较多,也需遵循 “肉不胜食气” 的原则,避免因过度食用肉类导致脂肪堆积、消化不良等问题。
《礼记?内则》对谷物类食物烹饪的重视,以及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谷物遗存数量远超过肉类遗存的考古发现,均印证了这一饮食平衡理念的实践。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 “节制” 品格,饮食平衡的核心是 “节制”,不因为肉类美味或供应充足而过度食用,懂得控制欲望、保持理性选择。这种品格会延伸到生活各方面,让人在物质消费中避免过度消费,在娱乐休闲中不影响工作学习,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言辞不当。
现代社会,“多肉少粮” 的饮食误区导致肥胖、高血压等 “富贵病” 高发。我们应借鉴这一理念,重视谷物的核心地位,保证主食摄入量,选择优质肉类,减少肥肉、加工肉类摄入,实现营养均衡,既保障身体健康,又培养 “节制” 品格。
七、饮之节:“唯酒无量,不及乱” 的饮酒之道
“唯酒无量,不及乱”,是孔子对饮酒的规范。“无量” 指根据个人酒量适量饮酒,不设定固定 “量”;“不及乱” 指不因饮酒导致言行混乱、失态,保持清醒与理智,体现了君子对饮酒的 “节制” 与 “自律” —— 饮酒可以,但需把握分寸,以饮酒为乐而非为祸。
春秋战国时期,饮酒是社交、祭祀、庆典等场合的重要活动,但也容易让人失态,因此古人强调 “饮酒有度”。孔子的这一主张,在肯定饮酒合理性的同时,明确了饮酒的 “度”,避免因饮酒破坏礼仪、影响秩序。
《礼记?乐记》记载 “酒食者,所以合欢也”,而 “不及乱” 是实现 “合欢” 的前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宴请宾客时规定 “饮酒不过三爵”,制止过量饮酒行为,印证了这一规范的实践。其深层意义在于培养君子的 “自律” 与 “守度” 品格,饮酒的 “度” 需个人把握,考验君子的 “自律” 能力,不被他人劝酒裹挟,不因为兴致高涨而失控。这种品格会延伸到生活其他方面,让人在利益诱惑前坚守道德底线,在处理事务时保持理性判断,在追求目标时把握节奏。
现代社会,过度饮酒导致的健康问题、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我们应树立 “适量饮酒、不及乱” 的意识,明确自身酒量底线,饮酒中保持自我控制,酒后确保言行不失态、不影响他人,让饮酒真正成为增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