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知行进阶: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境界(3 / 9)
察,通过共同努力,“免费午餐” 项目已经帮助数十万贫困山区的孩子解决了吃饭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资金短缺、项目实施难度大等,但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推动项目不断发展。
“适道” 不仅能为我们的理想提供支撑,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我们与同路人一起为了共同的信念而努力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 “道”。
(二)适道的局限:顺境同行,未必逆境坚守
虽然 “适道” 是成长的进阶,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 能一起追求道义的人,未必能在困境中坚守。因为 “适道” 更多的是顺境中的同行,当遇到逆境时,有些人会因为恐惧、利益诱惑等原因,放弃自己的信念,选择妥协或退缩。
南宋末年,文天祥与他的许多战友便是 “适道” 的同路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 —— 抗击元军,保卫南宋。在战争初期,形势相对有利,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奋勇杀敌。但随着元军的大举进攻,南宋军队节节败退,许多战友开始动摇。有的人为了保全性命,选择投降元军;有的人因为看不到希望,选择逃离战场;只有文天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便被元军俘虏,也没有放弃抵抗。他在监狱中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用生命诠释了对 “道” 的坚守。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比如,在一些创业团队中,成员们最初因为有着共同的创业理想而一起 “适道”,在公司发展顺利时,大家都能齐心协力,为公司的发展努力。但当公司遇到困难,比如资金链断裂、市场竞争加剧等,有些人就会因为害怕失败、追求个人利益等原因,选择离开团队,甚至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只有那些真正坚定信念的人,才会选择留下来,与团队一起共渡难关。
这并不是说 “适道” 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 “适道” 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坚守能力,要在困境中站稳脚跟,实现 “立” 的境界。
三、立:困境中的坚守者 —— 成长的淬炼
“可与立”,指的是可以在困境中站稳脚跟的人。“立” 是人生成长的淬炼,是在 “适道” 的基础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依然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妥协、不退缩。孔子说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就是强调 “立” 比 “适道” 更高一个境界 —— 它不仅需要顺境中的信念共鸣,更需要逆境中的坚守能力。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在困境中坚守的人,未必能在原则下灵活变通 ——“未可与权”。因为 “立” 更多的是对原则的坚守,而 “权” 则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二者需要的智慧不同。
(一)“立” 的意义:困境坚守,彰显品格力量
“立” 的价值,在于它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与信念。在顺境中坚守信念容易,但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却很难。只有那些真正有品格、有信念的人,才能在困境中站稳脚跟,不被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所动摇。
明代的方孝孺,便是 “立” 的典范。方孝孺是明代着名的学者与政治家,深受明太祖朱元璋与建文帝朱允炆的信任。后来,燕王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朱棣深知方孝孺的才华与声望,想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方孝孺坚决拒绝,他认为朱棣的皇位是通过叛乱夺取的,不符合道义,自己不能为这样的人起草诏书。朱棣大怒,威胁方孝孺说:“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却坚定地回答:“即便灭我十族,我也不会屈服!” 最终,朱棣下令灭了方孝孺的十族,包括他的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