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知行进阶: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境界(2 / 9)

加入书签

是成长的起点,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 能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道义。因为 “共学” 更多的是基于知识兴趣的同行,而 “适道” 则是基于价值信念的共鸣。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 “道” 的理解与追求也会有所不同。

孔子的弟子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子路、子贡、冉有等人,最初都是因为仰慕孔子的学识,前来跟随孔子 “共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子路性格鲁莽,却勇敢正直;子贡善于言辞,却重视利益;冉有精通政事,却有时过于务实。他们虽然能一起跟随孔子学习知识,但对 “道” 的追求却有所差异。比如,子贡曾想通过经商致富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孔子则更强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通过践行道义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虽然子贡能与孔子 “共学”,但在 “适道” 的层面,却与孔子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们可能因为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兴趣而一起学习,但在职业选择上却会有不同的方向。有的人为了追求高薪,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有的人为了实现社会价值,选择从事公益事业;有的人为了传承文化,选择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他们虽然能一起 “共学”,但在 “适道”—— 即追求人生理想与价值信念的道路上,却会分道扬镳。

这并不是说 “共学” 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 “共学” 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 “道” 是什么,要寻找那些与自己有共同信念的人,一起 “适道”。

二、适道:信念路上的同路人 —— 成长的进阶

“可与适道”,指的是可以一起追求道义的人。“适道” 是人生成长的进阶,是在 “共学” 的基础上,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价值信念的人,一起为了理想而努力。孔子说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就是强调 “适道” 比 “共学” 更高一个境界 —— 它不仅需要知识层面的交流,更需要信念层面的共鸣。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一起追求道义的人,未必能在困境中坚守 ——“未可与立”。因为 “适道” 更多的是顺境中的同行,而 “立” 则是逆境中的坚守,二者面临的考验不同。

(一)适道的意义:信念共鸣,照亮理想路

“适道” 的价值,在于它能为我们的理想提供强大的支撑。当我们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信念的人,一起追求 “道” 时,我们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坚持,而有了同路人的陪伴与支持,我们就能更有勇气面对挑战,更坚定地走下去。

东汉时期的 “党锢之祸” 中,李膺、陈蕃等士大夫便是 “适道” 的典范。他们因为不满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纷纷站出来批评时政,主张改革弊政,维护社会正义。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官职,但都有着共同的信念 —— 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形成了强大的 “清流” 势力,与宦官集团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即便后来遭到宦官集团的残酷镇压,许多人被逮捕入狱,甚至被杀害,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正是这种 “适道” 的共鸣,让他们在黑暗的时代中,为后人留下了坚守正义的精神丰碑。

在现代社会,“适道” 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免费午餐” 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们,便是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 ——“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吃上热腾腾的午餐”,而走到一起。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身份,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普通员工,有的是学生,但都愿意为了这个信念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志愿者负责筹集资金,有的负责监督项目实施,有的负责到山区学校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