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三德立身: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底气(3 / 9)

加入书签

做什么,所以即便面临诱惑和困难,也能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把握方向的定力,正是 “知者不惑” 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因为缺乏把握方向的定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他们随波逐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他们频繁改变目标,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而真正的 “知者”,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明确自己的目标,不随波逐流,不轻易放弃,始终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比如,“敦煌女儿” 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就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当时的莫高窟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许多人都选择了离开,可樊锦诗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知道,保护莫高窟的文物,传承敦煌文化,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即便面临恶劣的环境和重重的困难,她也没有放弃,没有改变自己的方向。她带领团队,建立了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工程,让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樊锦诗的行为,正是 “知者不惑” 的生动写照。

二、仁者不忧:用仁爱温暖心灵,消解人生烦恼

“仁者不忧”,这里的 “仁”,不是简单的善良,而是推己及人的仁爱,是心怀天下的胸怀,是接纳得失的豁达。真正的 “仁者”,不会因个人的得失而忧虑,不会因他人的误解而烦恼,不会因生活的困境而抱怨,因为他们能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用宽广胸怀接纳世界,用豁达心态看待得失。

(一)推己及人:关爱他人的温暖

“仁者” 的核心,在于 “爱人”,在于推己及人,将对自己的关爱延伸到他人身上。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仁” 学思想,提出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观点,强调要将对自己长辈和子女的关爱,推广到其他的长辈和子女身上。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是 “仁者不忧” 的基础。

东汉时期的孔融,便是一位具有推己及人仁爱之心的人。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让孩子们挑选。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挑最小的,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应该给哥哥们吃;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弟弟,把大的梨给弟弟吃。” 孔融的 “让梨” 行为,体现了他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美德故事。

在现代社会,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依然重要。它能让我们关心他人的需求,理解他人的困难,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如,在社区里,有许多志愿者主动关心孤寡老人的生活,为他们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解闷;在学校里,有许多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帮助。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仁者” 因为有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所以不会只关注自己的得失,而是会关心他人的幸福。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所以不会因个人的得失而忧虑。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真正的 “仁者”,会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为他人的幸福而快乐,这种无私的关爱,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温暖,也消解了个人的烦恼。

(二)心怀天下:超越个人的胸怀

“仁者不忧”,还体现在心怀天下的胸怀上。真正的 “仁者”,不会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而是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百姓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这种超越个人的胸怀,让他们不会因个人的困境而忧虑,而是会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而奋斗。

南宋时期的陆游,便是一位心怀天下的 “仁者”。陆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