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三德立身: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底气(2 / 9)

加入书签

可即便在研究遇到瓶颈时,在外界质疑声不断时,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不被困难所迷惑,不被质疑所动摇。他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份对目标的清醒认知,让他在杂交水稻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明辨是非:坚守原则的判断力

“知者不惑”,还体现在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上。真正的 “知者”,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假善恶;能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道德原则;能在众人皆醉时,保持独醒的理智。东汉时期的杨震,便是这样一位 “知者”。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着名学者,也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他在担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推荐的官员。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推荐之恩,在深夜带着十斤黄金去拜见杨震,想要送给杨震。杨震见此情景,非常生气,对王密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

杨震的 “不惑”,在于他能明辨是非,坚守廉洁的原则。他深知,接受贿赂不仅违背道德,还会损害百姓的利益,所以即便在无人知晓的深夜,即便面对曾经推荐过的下属,他也能坚守原则,不被利益所诱惑。这种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正是 “知者不惑” 的核心内涵。

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同样重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有的人因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被虚假信息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有的人因为被利益诱惑,放弃道德原则,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事情。而真正的 “知者”,能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辨别真假善恶,坚守道德原则,不被外界所迷惑。

比如,在新闻行业,有许多记者始终保持着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他们深入调查采访,挖掘事件的真相,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利益所诱惑,用客观、真实的报道传递正能量,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的行为,正是 “知者不惑” 的现代诠释。

(三)把握方向:不随波逐流的定力

“知者不惑”,更体现在把握人生方向的定力上。真正的 “知者”,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不会因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便是这样一位 “知者”。

范仲淹出身贫寒,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从小就立下了 “以天下为己任” 的志向,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在求学过程中,范仲淹面临着许多诱惑和困难。有的同学劝他放弃学习,去追求功名利禄;有的同学因为家庭富裕,过着安逸的生活,嘲笑他的贫穷和执着。可范仲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不被外界所迷惑,不随波逐流,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直到深夜才休息。冬天天气寒冷,他就用冷水洗脸,保持清醒;没有钱买饭菜,他就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凉了凝固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配上一些咸菜。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改变自己的方向。

后来,范仲淹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官员。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志向,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改革,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写下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准则。

范仲淹的 “不惑”,在于他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有不随波逐流的定力。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应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