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安贫守志:子路与孔子的布衣箴言(4 / 7)
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有的人贪求金钱,不惜铤而走险,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有的人贪求权力,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有的人贪求名利,弄虚作假,欺骗他人。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也触犯了法律,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而 “不求” 的人,则能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坚守本心。他们知道,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追求财富而失去品德;权力地位固然诱人,但不能为了追求权力而不择手段;名利荣誉固然美好,但不能为了追求名利而弄虚作假。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追求合理的目标,不贪求、不妄求。
比如,“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为他带来了许多荣誉和财富,可他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他穿着普通的衣服,住着普通的房子,吃着简单的饭菜,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追求更好的生活,他说:“我的目标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只要这个目标能实现,我就满足了。至于物质生活,能过得去就行,不需要太好。” 袁隆平的 “不求”,不是不追求生活的改善,而是不贪求物质的享受,他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份坚守,正是 “不求” 智慧的生动体现。
“不忮不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胸怀,消解嫉妒的情绪;需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克制贪求的欲望。只有做到 “不忮不求”,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坦然与笃定,才能行得正、走得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子路终身诵之:从自足到修行的跨越
当孔子用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称赞子路后,子路深受鼓舞,将这句诗当作人生信条,“终身诵之”—— 一辈子都在反复诵读、践行。可孔子却又适时提醒他:“是道也,何足以臧?” 意思是:“这确实是一种好的品德,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又怎么能说足够美好呢?”
孔子的这番话,并非否定子路的 “不忮不求”,而是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不忮不求” 是君子的基本修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但君子的追求,不应止步于此。君子不仅要做到不嫉妒、不贪求,还要有更高的志向,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子路的自足:坚守底线的可贵
子路之所以 “终身诵之”,是因为他从 “不忮不求” 中找到了内心的自足。对于出身贫寒、性格直率的子路来说,“不忮不求” 让他在面对贫富差距时,保持了内心的平衡;让他在面对诱惑时,坚守了本心的底线。这份自足,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他追随孔子学习的动力。
子路在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多次面临考验。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陈蔡之间被困,粮食断绝,弟子们都面露饥色,有的弟子甚至心生抱怨。可子路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一边安慰其他弟子,一边四处寻找食物。有弟子问他:“我们现在处境这么艰难,你难道不担心吗?” 子路说:“我们坚守道义,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即便吃不上饭,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只要我们保持这份本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在子路看来,“不忮不求” 是应对困境的法宝。只要做到不嫉妒他人的顺利,不贪求非分的帮助,就能在困境中保持坦然,不卑不亢。这份自足,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坚守道义,不离不弃地追随孔子。
子路的自足,不是不思进取的满足,而是对底线的坚守。他知道,“不忮不求” 是君子的基本品德,只有先做到这一点,才能进一步追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