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安贫守志:子路与孔子的布衣箴言(2 / 7)

加入书签

p>

孔子之所以格外称赞子路,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份坦然背后的 “不忮不求”。“忮” 是嫉妒,“求” 是贪求,子路不嫉妒富者的锦衣玉食,不贪求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地位,所以他能在贫富对比中保持本心,不卑不亢。这种品质,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

在后世,也有许多像子路一样 “衣敝缊袍而不耻” 的人。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便是其中之一。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过着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的生活。他的房屋简陋得遮不住风雨,穿着打补丁的粗布短衣,饭筐和水瓢常常是空的,可他却 “晏如也”,依然保持着乐观坦然的心态。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份不因为贫贱而忧愁,不因为富贵而急切追求的心境,与子路的 “不忮不求” 如出一辙。

陶渊明归隐后,常常与乡邻一起饮酒赋诗,即便没有好酒好菜,也能自得其乐。有一次,一位刺史带着礼物来看他,他却推辞不受,说:“我不需要这些东西,只要能有酒喝,有诗写,就足够了。” 他不羡慕刺史的高官厚禄,不贪求物质的享受,只坚守自己心中的 “田园之志”,这份坦然与子路 “衣敝缊袍不耻” 的风骨,跨越千年,遥相呼应。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云南大山里的支教老师张桂梅,最初创办华坪女高时,学校条件艰苦,她自己也穿着朴素的衣服,住着简陋的宿舍,每天吃着简单的饭菜。有一次,一位捐赠者看到她穿着旧衣服,便要给她买新衣服,她却拒绝了,说:“我穿这些衣服就很好,把钱用在孩子们身上,比给我买衣服更有意义。” 张桂梅不羡慕他人的锦衣玉食,不贪求物质的享受,她心中只有 “让山区女孩走出大山” 的志向,这份坦然与坚定,正是子路 “衣敝缊袍不耻” 精神的当代延续。

子路的 “不耻”,不是对贫困的麻木,而是对精神价值的重视;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本心的坚守。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内心的品德与志向。当我们能像子路一样,不嫉妒他人的富贵,不贪求非分的利益,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坦然与笃定。

二、不忮不求:穿越千年的处世智慧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这句出自《诗经?邶风?雄雉》的诗句,被孔子用来称赞子路,足见其对 “不忮不求” 的重视。“不忮”,即不嫉妒他人的长处、财富、地位;“不求”,即不贪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做非分的追求。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它不仅是子路 “衣敝缊袍不耻” 的内在支撑,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

(一)不忮:消解嫉妒,心怀坦荡

嫉妒,是人性中常见的弱点。看到他人比自己富有、比自己优秀、比自己顺利,心中便会生出不满、怨恨,甚至想要破坏他人的幸福 —— 这种情绪,不仅会伤害他人,更会折磨自己。而 “不忮”,就是要消解这份嫉妒,以坦荡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成功与幸福。

春秋时期的晏婴,便是 “不忮” 的典范。晏婴是齐国的宰相,身材矮小,衣着朴素,却才华出众,深受齐景公的信任。当时,齐国还有一位大臣叫高缭,才华不如晏婴,却因为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很受齐景公的喜欢。有人便对晏婴说:“高缭不如您有才华,却比您更受国君的宠爱,您难道不嫉妒他吗?” 晏婴却笑着说:“国君喜欢高缭,是因为他有他的长处,我为什么要嫉妒呢?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职责,就足够了。”

晏婴不仅不嫉妒高缭,还经常在齐景公面前称赞高缭的优点,推荐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在晏婴看来,他人的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