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闻言思行:孔子言语智慧中的处世之道(2 / 8)

加入书签

好,再这样下去成绩会越来越差”,是 “法语之言”,它提醒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查漏补缺;工作后,领导的告诫 ——“这个项目你考虑得不够周全,忽略了市场风险,必须重新梳理方案”,是 “法语之言”,它督促我们要严谨细致,提升业务能力;生活中,朋友的提醒 ——“你总是爱发脾气,这样很容易伤害身边的人,该改改了”,是 “法语之言”,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性格,学会控制情绪。

可面对这些 “法语之言”,很多人却很难做到 “改之为贵”。有的人心存侥幸,觉得 “一次马虎没关系”“这次忽略了下次注意就好”,将批评当作耳边风;有的人自尊心过强,认为他人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否定,不仅不改正,反而与对方产生矛盾;还有的人表面接受,承诺 “我会改”,可转身就抛之脑后,依旧我行我素。这些做法,都是对 “法语之言” 的浪费,也是对自己成长机会的放弃。

其实,“法语之言” 的本质,不是否定,而是帮助。那些愿意对我们说 “法语之言” 的人,往往是真心为我们好的人 —— 他们或许是希望我们进步的师长,或许是希望我们成功的领导,或许是希望我们幸福的亲友。他们冒着被我们反感的风险,指出我们的不足,只为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言语,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当听到 “法语之言” 时,首先要放下抵触情绪,冷静地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问题;然后要制定具体的改正计划,一步步落实到行动中;最后还要及时反馈,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 “法语之言” 的价值,在不断改正中提升自己。

二、巽与之言:悦耳嘉许中的思辨深意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与 “法语之言” 不同,“巽与之言” 是温和顺从、充满赞许的言语,它如同春日里的暖阳,能让人满心欢喜,感受到被认可、被肯定的温暖。面对这样的言语,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 “说”—— 感到愉悦,可真正可贵的,是在这份愉悦之后,进行 “绎”—— 琢磨、思考,弄清楚对方赞许的原因,以及这份赞许背后的期许与方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巽与之言” 是重要的精神动力,它能给予我们信心,让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但如果只停留在 “说” 的层面,而不进行 “绎”,这份赞许就可能变成 “糖衣炮弹”,让我们变得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可他始终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这与他善于从 “巽与之言” 中 “绎” 出力量密不可分。苏轼年轻时,才华横溢,得到了当时许多文坛名家的赞许。欧阳修曾评价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这样的 “巽与之言”,让苏轼备受鼓舞,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不断琢磨欧阳修赞许的原因 —— 是自己的文章有新意,还是情感真挚?他深知,欧阳修的赞许,不仅是对自己当下才华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许。于是,苏轼更加勤奋地读书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最终成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

苏轼在被贬谪到黄州时,生活困苦,心情低落,可当地百姓对他的友善与认可,成为了他重要的精神慰藉。百姓们喜欢他的文章,敬佩他的人品,常常邀请他参加当地的活动,对他赞不绝口。这些 “巽与之言”,让苏轼感受到了温暖,可他并没有沉溺于这份愉悦,而是思考百姓为何会认可自己 —— 是因为自己能关心百姓疾苦,还是能与他们真诚相处?这份 “绎”,让苏轼更加坚定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信念,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