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闻言思行:孔子言语智慧中的处世之道(1 / 8)

加入书签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深秋的午后,我坐在书房里整理旧物,偶然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学生时代老师的批评与鼓励。那些严厉的告诫,曾让我羞愧不已,却也帮我改正了不少缺点;那些温和的赞许,曾让我满心欢喜,也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琢磨其中的期许。这熟悉的感受,忽然让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之上,将对言语的思考娓娓道来。“法语之言”,是正直严厉的劝诫;“巽与之言”,是温和赞许的鼓励。这两种言语,贯穿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也决定着我们能否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孔子的智慧,不仅在于区分了两种言语的特质,更在于点出了对待它们的核心 ——“改” 与 “绎”。若只一味听从却不改正,只一味欢喜却不琢磨,便是放弃了成长的机会。从春秋到如今,这份关于 “闻言思行” 的智慧,始终在时光里闪耀,指引着我们如何在他人的言语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法语之言:逆耳忠言中的警醒力量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所谓 “法语之言”,是合乎正道、正直严厉的言语,它往往不那么悦耳,甚至带着尖锐的批评,却如同寒冬里的一盆冷水,能瞬间浇醒迷茫中的我们,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面对这样的言语,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 “从”—— 表面上接受,可真正可贵的,是将这份 “从” 转化为行动,去改正自己的过错。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重视 “法语之言” 而成就大业的故事,比比皆是。战国时期的齐威王,便是一位善于倾听 “法语之言” 并勇于改正的君主。齐威王即位初期,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导致齐国国力日渐衰弱,诸侯纷纷来犯。大臣邹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没有直接指责齐威王,而是以自己 “比美” 的经历为喻,委婉却严厉地指出齐威王被身边的人蒙蔽,听不到真实的意见。邹忌的话,虽未直言批评,却字字戳中要害,属于典型的 “法语之言”。齐威王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立即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这道命令下达后,齐国上下纷纷进言,齐威王则一一听取,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他整顿吏治,废除弊政,任用贤能,很快便让齐国重新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法语之言” 或许逆耳,却藏着最真诚的警醒。只有放下身段,虚心接受,并切实改正,才能在错误的边缘及时回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反之,若对 “法语之言” 充耳不闻,甚至反感抵触,往往会酿成大错。商纣王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反面例子。他在位初期,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想法,可随着权力的巩固,他逐渐变得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大臣比干多次直言进谏,指出他的过错,劝他体恤百姓、远离奸佞。比干的话,句句都是 “法语之言”,是为了商朝的江山社稷着想。可商纣王却听不进去,反而认为比干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最终残忍地将比干挖心处死。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向商纣王进谏,商朝的统治也日益腐朽,最终被周武王推翻,纣王自焚而亡。商纣王的悲剧,正是因为他拒绝 “法语之言”,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在现实生活中,“法语之言” 同样无处不在。上学时,老师的批评 ——“你这次作业太马虎,基础知识都没掌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