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苗秀实辨:人生长途中的耕耘与回响(2 / 8)
会骂我的。” 说着,他加快脚步,身影很快消失在巷子深处。后来,我常常在深夜里,听到隔壁传来阿明的哭声和他妈妈的训斥声 —— 有时是因为画得不好,有时是因为背诵不出理论知识。
渐渐地,阿明变了。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眼神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对画画也越来越抵触。有一次,他甚至偷偷把画板藏在柴房里,逃学去河边摸鱼,结果被父母发现后,不仅挨了一顿打,还被锁在房间里反省了整整一天。从那以后,阿明彻底对画画失去了兴趣,他开始故意把画纸画得乱七八糟,把颜料涂得满桌子都是。初中毕业时,阿明的成绩一落千丈,没能考上高中,最终跟着亲戚去外地打工了。去年过年时,我在巷子里遇到阿明,他穿着沾满灰尘的工作服,手里拎着简单的行李,说起过去的事,他只是苦涩地笑了笑:“那时候太傻了,现在看到画就头疼。” 曾经那颗闪耀着艺术天赋的 “小苗”,就这样在不当的 “培育” 下,永远失去了绽放 “秀穗” 的机会。
“苗而不秀” 的遗憾,从来都不只是发生在个人身上。回望历史的长河,我们能看到许多王朝、政权,也曾如破土的嫩苗般充满生机,却因为种种原因,在成长壮大之前就走向了覆灭。
秦末时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起义初期,义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多个城池,陈胜也在陈县称王,建立了 “张楚” 政权。一时间,天下英雄纷纷响应,反秦浪潮席卷全国,看起来,一个新的王朝即将在战火中诞生。可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称王之后的陈胜,渐渐迷失在了权力的欲望中。他开始变得骄傲自大,听不进手下的劝谏,对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也充满了猜忌。有一次,陈胜的老部下葛婴因为立了楚王后裔为王后,被陈胜误以为是谋反,直接下令处死;还有一位曾经和陈胜一起耕田的同乡,因为随口提起了陈胜早年的旧事,就被陈胜以 “侮辱君王” 的罪名杀害。渐渐地,义军内部人心涣散,将领们纷纷离心离德。与此同时,秦军主力开始反扑,义军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战略部署,节节败退。最终,陈胜在逃亡途中被自己的车夫杀害,“张楚” 政权也随之覆灭。这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起义,如同一场骤雨催生的幼苗,在短暂的蓬勃生长后,便因为根基不稳、内部腐朽而迅速凋零,没能结出推翻暴政、安定天下的 “果实”。
再看隋末的瓦岗军起义,同样是一段 “苗而不秀” 的历史悲歌。瓦岗军最初由翟让领导,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严明的纪律,在河南一带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反隋义军的中流砥柱。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军,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帮助瓦岗军打败了隋军主力,攻占了洛阳附近的粮仓,开仓放粮,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一时间,瓦岗军兵力达到数十万,成为最有希望推翻隋朝的力量。
可就在瓦岗军势力达到顶峰时,内部的矛盾却开始激化。李密为了争夺领导权,设计杀害了翟让,虽然暂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却也让瓦岗军内部出现了裂痕。将领们对李密的残暴感到不满,军心渐渐涣散。后来,在与王世充的交战中,瓦岗军因为内部不和、指挥失误而惨遭失败,许多将领纷纷投降唐朝或王世充。李密走投无路,也只能投降唐朝,曾经盛极一时的瓦岗军就此瓦解。这支曾经如朝阳般充满希望的义军,最终也没能逃脱 “苗而不秀” 的命运,在即将绽放 “秀穗” 的时刻,因为内部的争斗而黯然退场。
细究这些 “苗而不秀” 的案例,我们会发现,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两个核心问题:一是 “根基不牢”,二是 “节奏失衡”。
对于禾苗来说,根基就是它的根系。一棵禾苗要想健康生长,必须拥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