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苗秀实辨:人生长途中的耕耘与回响(1 / 8)

加入书签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暮春时节,我踩着松软的田埂漫步乡野,暖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与禾苗的清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连片的稻田里,青苗们身姿各异:有的挺拔向上,已悄悄抽出嫩黄的穗尖,在微风中轻轻摇晃,透着蓬勃的生机;有的却歪斜着身子,叶片边缘泛出枯黄,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蔫蔫地耷拉着;还有几株格外显眼,穗子长得饱满蓬松,可走近一捏,却发现穗壳里空空荡荡,只有零星几粒干瘪的谷粒。就在这田野间的寻常景象里,孔夫子那句穿越千年的叹息忽然在耳畔响起:“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杏坛讲学之余,或许也曾望着庭院外的草木出神。当他看到那些破土而出却未能绽放花穗的禾苗,看到那些花穗繁盛却结不出果实的植株,心中生出的不仅是对自然物候的感慨,更是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洞察。这短短十四个字,如同一位老者对后辈的殷殷叮嘱,将 “苗”“秀”“实” 三个简单的农事概念,化作了解读生命成长的密码。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世间百态:多少人如嫩苗般天赋异禀,却在成长途中半途而废;多少人如秀穗般声名在外,却终究未能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从田垄间的一季作物,到人生百年的漫长旅程,“苗” 到 “秀” 再到 “实” 的递进,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一场充满考验与选择的修行。

一、苗而不秀:被时光辜负的萌芽

“苗而不秀”,是生命旅程中最令人惋惜的遗憾之一。春日里,农夫将种子播撒进土地,经过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积蓄力量,终于顶破土层,长出嫩绿的芽叶。这些新芽带着对生长的渴望,努力伸展枝叶,向着天空的方向生长,本应在盛夏时节抽穗扬花,迎接丰收的希望。可总有一些禾苗,在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停了下来 —— 或许是播种时根系没有扎稳,无法吸收足够的养分;或许是生长中遭遇了病虫害,叶片被啃噬得千疮百孔;又或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或冰雹,折断了它脆弱的茎秆。最终,这些禾苗只能在田埂边默默枯萎,永远失去了绽放花穗的机会。

这样的遗憾,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屡见不鲜。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如同田地里那些最先冒头、最粗壮的禾苗,让所有人都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待。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 “好苗子” 却渐渐褪去了光环,最终归于平庸,甚至走向堕落。

我想起少年时住在巷子里的邻居阿明,他曾是整条街上最耀眼的 “神童”。七岁那年,阿明就能熟练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邻居们常围坐在他家院子里,听他摇头晃脑地吟诵 “床前明月光”,每当这时,他父母的脸上总会露出骄傲的笑容。十岁时,阿明迷上了画画,仅凭一本画册自学,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山水,他的一幅《荷塘月色》还被县文化馆选中,参加了青少年书画展。那时,街坊们都笃定地说:“阿明这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说不定能当画家呢!”

可这份期待,最终却成了压垮阿明的重担。看到儿子有绘画天赋,阿明的父母像是抓住了 “光宗耀祖” 的机会,开始对他进行高强度的 “培养”。他们四处托关系,花高价请了县里有名的画家给阿明当老师,规定阿明每天必须练画六个小时,上午临摹古画,下午学习素描,晚上还要背诵美术理论知识。为了让阿明 “心无旁骛”,父母甚至停掉了他所有的课外活动,不许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连学校组织的春游、运动会也不让参加。

我至今记得,有一次放学后,我看到阿明背着沉重的画板,低着头走在回家的路上,脸上没有一丝同龄孩子的笑容。我喊他一起去河边捉蝌蚪,他却摇摇头说:“我还要回家画画,画不完妈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