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悟孔子 “事公卿事父兄” 之则(6 / 8)

加入书签

困” 正是 “克己” 修养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酒能让人放松身心,也能让人迷失自我,能否在饮酒时保持克制,是对一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考验。孔子通过克制自己的酒欲,不仅避免了因酒误事、因酒失德,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提升了自我修养的境界。他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不为酒困” 正是 “讷于言” 的重要体现 —— 不因醉酒而胡言乱语,始终保持言语的谨慎与得体。

(三)“不为酒困” 的现代启示:自律让生活更有序

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如酒、烟、网络游戏、奢侈品等,若不能保持自律,很容易陷入欲望的陷阱,影响生活质量与个人发展。孔子 “不为酒困” 的自律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只有学会克制欲望,保持自律,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序,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在人际交往中,“不为酒困” 的自律精神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的社交场合中,酒依然是重要的媒介,但过量饮酒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因言行失度而影响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应学习孔子 “不为酒困” 的智慧,在饮酒时把握分寸,保持清醒的理智,不强迫他人饮酒,也不勉强自己过量饮酒,让饮酒真正成为增进情感的方式,而非破坏关系的导火索。

在个人生活中,“不为酒困” 的自律精神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些人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熬夜,影响身体健康与工作学习;有些人因追求奢侈品而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过大。这些都是缺乏自律、放纵欲望的表现。我们应借鉴孔子的自律精神,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合理安排时间与金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生活更加充实、有序、有意义。

六、“何有于我哉”:谦逊自谦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

“何有于我哉” 是孔子对自己上述行为的自我评价,字面意思是 “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但深入理解便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孔子谦逊自谦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孔子看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这些行为,都是君子应尽的基本责任与义务,是 “礼” 与 “仁” 的基本要求,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难事,因此,他用 “何有于我哉” 来表达自己的谦逊 —— 不将这些行为视为自己的特殊优点,而是将其作为君子修身的基本标准。

(一)“何有于我哉” 的谦逊:不居功自傲,保持低调

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播 “仁” 与 “礼” 的思想,在从政、教学、修身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贯穿了孔子的一生。

“何有于我哉” 正是孔子谦逊态度的体现。他将 “事公卿”“事父兄”“办丧事”“不为酒困” 这些符合君子标准的行为,视为自己应尽的本分,不将其作为炫耀自己品德高尚的资本。在他看来,真正的君子,就应该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履行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保持自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种谦逊的态度,不仅让孔子赢得了弟子与世人的尊重,也为后世君子树立了谦逊待人、低调行事的榜样。

(二)“何有于我哉” 的进取: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

“何有于我哉” 除了体现谦逊,还蕴含着孔子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孔子看来,“事公卿”“事父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