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悟孔子 “待贾而沽” 之智(3 / 8)

加入书签

主持 “堕三都” 行动,削弱了鲁国三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在夹谷会盟中,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虽然这些努力最终因贵族的反对而失败,但足以看出孔子积极入世、勇于实践的精神。

后来,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在这十四年里,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主动拜见当地的诸侯,向他们宣扬自己的 “仁政”“礼治” 思想,希望能得到重用。即便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遭遇了 “陈蔡之困”、被宋司马桓魋追杀、被郑人嘲笑为 “丧家之狗” 等诸多困境,孔子也从未放弃自己的 “入世” 抱负。他曾说:“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这句话既体现了孔子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展现了他渴望被重用、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孔子的 “沽之哉”,并非为了追求个人的富贵与地位,而是为了实现 “天下有道” 的政治理想。他深知,自己的 “仁政”“礼治” 思想,只有通过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才能结束战乱,让百姓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 “美玉”“售卖” 给能实现这一理想的 “贾者”,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也是一种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

(二)“我待贾者也”:坚守原则的底线与对 “善贾” 的期待

如果说 “沽之哉” 展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一面,那么 “我待贾者也” 则体现了孔子坚守原则的底线。孔子虽然渴望被重用,但他绝不会为了获得重用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原则,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他要等待的 “贾者”,必须是一位 “善贾”—— 不仅要识得他这匹 “千里马”,更要认同他的 “仁政”“礼治” 思想,愿意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如果遇到的 “贾者” 不认同他的思想,即便能给予他高官厚禄,孔子也绝不会 “售卖” 自己的 “美玉”。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面临这样的选择。比如,在卫国,卫灵公虽然给了孔子丰厚的俸禄,却只把他当作一位 “贤士” 供养起来,并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反而向他询问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十分失望,他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之后便离开了卫国。在楚国,楚昭王曾想重用孔子,并打算给孔子封地,但楚国的令尹子西却以 “孔子的弟子都很有才华,若给予孔子封地,恐对楚国构成威胁” 为由,劝阻了楚昭王。孔子得知后,虽然对楚昭王的决定感到遗憾,但也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思想原则,去迎合子西的需求。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他看来,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和地位,就如同天边的浮云,毫无意义。他要等待的 “贾者”,必须是一位能行 “仁政”、施 “德治” 的君主,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让他的思想真正发挥作用,实现 “天下有道” 的理想。因此,孔子的 “待贾”,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一种对原则的不妥协。他宁愿忍受颠沛流离之苦,也不愿为了一时的利益,放弃自己一生的追求。

孔子的 “待贾”,还体现了他对 “时机” 的深刻理解。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才华要想得到充分发挥,不仅需要有识才的 “贾者”,还需要合适的时机。他曾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意思是,当国家政治清明时,要积极入世,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被埋没;当国家政治黑暗时,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迫害。这种对时机的把握,并非投机取巧,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孔子知道,在 “礼崩乐坏” 的春秋末期,真正能行 “仁政” 的君主少之又少,因此他需要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待一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