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悟孔子 “必作必趋” 之德(2 / 7)
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策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卒哭乃讳。礼,卒哭乃讳。礼,生名,死字,名,终将讳之。故君子讳名,名车曰乘轩,名马曰乘黄,使者自称曰某。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大飨不问卜,不饶富。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妇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埽洒。” 这些记载详细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其中也包含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如对瞽者,古人强调要以温和、友善的态度对待,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尊重。
在这样的礼仪文化背景下,孔子 “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的行为,并非刻意为之的做作之举,而是对当时社会礼仪规范的自觉遵守,是将礼仪内化为自身行为习惯的自然体现。“作”,即起身、站立,当看到这三类人时,即使对方年纪尚小,孔子也会从座位上站起来,以示尊重;“趋”,即快步走,当从他们身边经过时,孔子会加快脚步,既表达了敬重,也避免打扰对方。这两个简单的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准则,是孔子对他人身份、处境和情感的充分尊重。
二、仁心为本:“必作必趋” 的思想内核
如果说春秋礼仪是孔子 “必作必趋” 行为的文化土壤,那么他一生所倡导的 “仁” 的思想,则是这一行为的内在思想内核。孔子的思想体系以 “仁” 为核心,“仁” 即爱人,是对他人的关爱、同情与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而 “必作必趋” 的行为,正是 “仁” 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是孔子将 “爱人” 的理念落实到言行举止中的生动体现。
(一)对 “齐衰者”:共情与生命敬畏
面对穿着齐衰丧服的人,孔子 “必作”“必趋”,首先体现的是对他人悲伤情绪的共情。丧服是悲伤的外在符号,它向外界传递着逝者离世、生者悲痛的信息。孔子看到齐衰者,能敏锐地感知到他们内心的哀伤,通过 “作”“趋” 的动作,表达自己对他们悲伤情绪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共情并非简单的同情,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是将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将他人的悲伤纳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之中。
在孔子看来,生命是宝贵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值得每个人敬畏。齐衰者的存在,提醒着人们生命的有限和无常,因此对他们表示敬重,也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他虽然强调要关注现实的生活,但并不否认对死亡的正视和对逝者的哀悼。通过对 “齐衰者” 的尊重,孔子引导人们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同时也重视亲情、友情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纽带,维护社会的伦理秩序。
据《论语》记载,孔子在居丧期间,“食不甘味,闻乐不乐”,他亲自体验丧亲之痛,深刻理解丧礼对于生者和逝者的意义。因此,当看到他人处于丧期时,他能感同身受,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他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