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悟孔子 “叩两端” 之智(5 / 9)

加入书签

交通系统,鼓励短途出行采用绿色出行方式。

以北京为例,北京一方面不断扩大地铁网络,截至 2024 年,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已超过 800 公里,覆盖了城市的主要区域;另一方面,实行尾号限行政策,在高峰时段限制部分私家车在市区行驶。同时,北京还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专用道,推广共享单车,为居民的绿色出行提供便利。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又保障了居民的出行需求,体现了 “叩两端” 的社会治理智慧。

四、“无知”“空空” 与 “叩两端” 的内在关联:智慧的闭环

孔子所说的 “无知”“空空如也” 与 “叩其两端而竭焉”,并非三个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求知与处世智慧闭环。

首先,“无知” 是 “空空如也” 的前提。只有承认自己的 “无知”,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才能放下傲慢与偏见,主动放空自己的心灵,进入 “空空如也” 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始终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心中被固有的认知填满,就不可能真正做到 “空空”,也就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接受新知。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只有先倒掉里面的水,才能装入新的水;一个人的心灵,只有先承认 “无知”,才能清空固有的杂念,容纳新的知识和观点。

其次,“空空如也” 是 “叩其两端” 的基础。唯有心灵处于 “空空” 的状态,不被固有成见、主观偏好所束缚,才能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去审视问题的 “两端”。若心中早已预设答案,或被某一方的观点所裹挟,在 “叩两端” 时就会不自觉地偏向其中一端,导致分析片面、结论失真。就像法官审理案件,只有摒弃对原被告的偏见,清空心中的固有预判,才能全面听取双方的证词,深入调查案件的细节,最终做出公正的判决。如果法官一开始就认定某一方有罪,那么即便证据不足,也可能会忽视对另一方有利的线索,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同样,在 “叩两端” 的过程中,“空空” 的心境能让我们不被情绪、利益所干扰,专注于问题本身,从两个极端全面收集信息、分析利弊,为得出客观结论奠定基础。

最后,“叩两端” 的实践又会反过来强化 “无知” 的认知和 “空空” 的心境,形成智慧的闭环。通过 “叩两端” 深入分析问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因素,每个看似简单的选择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问题的认知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对 “无知” 的理解,让我们更加谦逊地面对知识和世界。同时,“叩两端” 需要我们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视角,这种实践会让我们逐渐习惯放空自我,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事物、新问题,从而巩固 “空空如也” 的心境。

比如一位历史学家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起初可能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但当他运用 “叩两端” 的方法,从不同立场、不同史料出发去深入研究时,会发现原本认定的 “真相” 可能存在偏差 —— 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存在差异,不同阶层的人对事件的看法截然不同。这时,历史学家会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片面的,从而承认自己对该历史事件的 “无知”。为了探寻更接近真相的答案,他会进一步放空自己的固有认知,广泛搜集更多的史料,倾听更多不同的声音,继续 “叩两端” 进行分析。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历史学家的 “无知” 认知不断深化,“空空” 的心境不断巩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这种智慧闭环,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我们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